碧澄:外勞過量 弊多於利
作為以中低端科技生產的發展中國家,我國在農業、建築業、製造業等領域需要大批勞工。由於減少密集勞力生產的轉型過程發展緩慢,加上教育政策的偏差──工藝或職業教育不普遍,青年對職業的選擇偏向白領,薪金及員工福利等要求高,實際操作的勞工相對不足,仰賴外來勞工的供應。自馬哈迪上任以來,這項課題不但從未得以妥善解決,而且有日益嚴重之勢。
這次政府對外勞的快速決策,令人耳目一新。先是人力資源部長即遠赴達卡,與孟加拉政府簽訂在3年內從該國引進150萬名外勞的備忘錄,副首相說是為了國內實際的需求。過了一天,事情急轉彎,副首相宣佈決定停止有關措施,並重新檢舉非法外勞以及檢討提高外勞人頭稅的決策。人力資源部長則對150萬名孟加拉外勞的定義作出澄清。
朝令夕改,是治國忌諱;倉促作出決策,亦不應受到鼓勵。對於今番的一進一退,引起人民許多遐思,乃是必然的事。首先,市面上有多項傳言:其一,有人把此事與副首相的親屬利益扯上關係;其二,據說是首相在最後關頭作出果敢決定,與砂州即將舉行的選舉不無關係。反應有兩個極端:一方面稱讚政府俯順民意,另一方面則指責當局把決策當成兒戲。
一般來說,很明顯的,政府單從經濟角度來看問題。人頭稅可得20億,又可給有關行業帶來便利,可謂一舉兩得。但事前欠缺做好功課,遭人詬病。哪個領域需要若干外勞,沒有詳細與可靠的數據。國內目前合法外勞已達200萬,非法當為其兩倍以上。政府在執法應對以及“漂白”非法外勞的工作上顯然不夠積極,方法又或不對。
勞工不應全同一國
砂州首席部長深知這是個敏感問題,為了本身利益,聲明對新引進的孟加拉外勞一個也不要。沙巴州則乾脆表明只收來自印尼和菲律賓的勞工。中央與州政府行政脫節,構成不協調格局,人民看在眼內,當然感到不爽。
當年沙州大量引入印菲籍外勞,為了選票,給予公民權,改變了地方人口結構,一直是反對黨攻擊的課題。半島各州的外勞,所引發的社會治安、健康衛生、文化衝擊等等事項,無不讓廣大人民憂心忡忡。
印尼外勞在園坵、建築和工廠各領域的表現都不錯,馬印兩國卻因為薪酬問題談不攏,導致印尼勞工“琵琶別抱”。政府改向緬甸、柬埔寨、越南、尼泊爾、孟加拉等國招手,勞工不應讓一國包攬。如果國內儘是信仰伊斯蘭為主的孟加拉客工,馬來人最為擔心,男子娶其女子,女子嫁其男子的個案將難以阻擋。
勞工領域以馬來人和印度人為多,他們擔心飯碗會逐漸被搶去;華人商家希望從外頭取得人力資源以減低成本、增強競爭力,卻又生怕日後隨著外勞變成公民,總人數多於華人,華裔的政治地位日益低微。泛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一旦落實,外勞與本地勞工將會同工同酬,到時的經濟生態、社會結構將會大大變更,成了需全國上下共同面對的棘手問題。
外勞問題看似簡單,實際上牽涉到許多方面,內閣成員不能都做應聲蟲,人力資源部不能繼續處於睡眠狀態,舉國人民都得對此事加以正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