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主题.小豆子魅力大
报导、摄影:刘纯瑶
部分图:受访者提供
来自柔佛古来,以务农起家的刘博干表示,其父亲原本以种菜为主,大约在16年前,因为所种植的酸柑得了黄龙病,而放弃种植酸柑改种咖啡,主要种植本地的赖比瑞卡品种。赖比瑞卡咖啡抗病性与耐热性高,因此,本地平地种植的咖啡品种,大多是赖比瑞卡品种。
“由于酸柑在市场上的价值较高,很多小偷会在夜里到我们的果园偷采酸柑,现在改种咖啡就没人偷,因为他们不会加工,偷了也没用。”大学修读农艺系的刘博干,毕业后曾在台湾的种苗公司上班,后来决定回乡发展,不仅开发自家有机肥,也开始种植水蓊及负责照顾既有的咖啡、油棕等作物。
在机缘巧合下,他和三弟合开首家咖啡馆,由于当时精品咖啡文化在柔佛还没被开发,刚开始经营时,除了面对业绩压力,也必须承担咖啡教育的工作。
“本地咖啡品质不稳定,是因为咖啡豆在采收与处理方面出现问题,这也是我在烘焙与冲煮时碰到的问题,业界常说‘咖啡风味的组成,70%在生豆,20%在烘焙,10%在冲煮’,于是,在经营咖啡馆两年后,我便把咖啡馆交给弟弟打理, 自己再次回到咖啡园,与父亲开发咖啡处理厂,以控制70%的咖啡风味。”
产量少价格高
刘博干在栽培咖啡树的过程中发现,咖啡栽培的获利并不高,主要问题在于Liberica咖啡的产量不高,但人力成本高。此外,在相对品质下,国外进口的咖啡豆,价格可低于本地咖啡豆的两倍或以上,以致传统咖啡产业多舍弃本地咖啡豆。由于本地咖啡豆风味的特殊性,许多传统咖啡烘焙业者,还是愿意以较高的价格,购买少量本地咖啡豆,混入咖啡配方中。
“我们的咖啡处理厂仍处于亏损状态,主要是因为我们要求咖啡的味道拥有良好的稳定性,以及我们处理咖啡豆的机器与流程,无法像传统处理法那么省钱,因此,必须靠售卖咖啡成品,来支持处理厂的运作。其实,许多传统咖啡处理厂也面临利润稀薄而结束营业的窘境。”
如今,他们的咖啡园占地20公顷左右,咖啡树树龄有16年、10年、8年和5年等,赖比瑞卡咖啡豆虽较大颗,但产量却不及其他两个品种,导致没人愿意种植,产量因此稀少。“我们一年采收果量大概120吨,处理成生豆约100公斤果实可获得7公斤生豆,一般传统处理法的生豆市价是一公斤20~22令吉,而我们的处理成本,却需要一公斤23令吉,因此,我们的咖啡豆供应给传统市场的话,是亏本的。”
回甘久风味佳
刘博干所开设的咖啡馆My Liberica,具有两层意义,一是代表马来西亚的Liberica,咖啡具有地域性,不同气候、土壤和栽培处理方式,皆有不同风味;二是“My Liberica”,即利用我们认知的咖啡知识,包括栽培、处理、烘焙、调配及冲泡技术,表现与诠释出Liberica咖啡的不同面貌。”
刘博干表示,咖啡果实有三种不同的处理法,他们的咖啡处理工厂多数采用“蜜处理法”,少数咖啡果实以“水洗法”和“全果日晒法”来处理。
“水洗法是将果实去皮后,再去除表面的黏膜,然后进行日晒。蜜处理法也叫半水洗法,果实去皮后,保留表面的黏膜,再进行日晒,而全果日晒法则是果实收成后,不去皮就直接进行日晒。”
【蜜处理法】
1)刘博干要求员工采摘完熟的果实,并以通风的篮子盛着,避免高温造成果内发酵。
2)接着,将果实放入一架会摇晃震动的机器,根据果实的大小进行分类。
3)用机器去掉果实外皮后,用通风的篮子盛装,静置发酵一天,让其均质化。
4)日晒六天(如果天气好的话),直到咖啡豆的含水量剩下10%。
5)用不透风的袋子装咖啡豆一两个月,即可取出进行去壳和风选。
6)用人手挑选出带壳、发霉、虫蛀和碎掉的咖啡豆,再用机器根据生豆的大小分级,即可入袋保存,要用时才取出烘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