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亞洲競爭力研究所所長陳企業博士認為,政府不會在今年的財政預算案“發大紅包”。
他解釋,這是新一屆政府,因此還未累積盈餘。按規定,政府在執政期間只能動用任內累積的盈餘。
“這是第一年,再加上國內和國外的經濟持續放緩,所以我認為政府不會,也沒有錢,在這次的財政預算案發大紅包。”
《聯合早報》報導,陳企業昨天在《聯合早報》舉辦的“2016年華語投資講座”發表演講時,談到對新財政預算案的看法。他的講題是《與時並進、避免內視的盲點:在2015年全國大選後,新加坡的財政政策是否應該一如既往?》。
新加坡人民行動黨在去年的全國大選高票當選,新政府的首個財政預算案將在3月24日出爐。
陳企業說,新預算案,政府可以有兩個做法:一個是看到經濟如今變糟,拿錢拯救受打擊的中小企業,給大家“減痛”;另一個是繼續進行經濟重組,房地產降溫措施不能放鬆,“讓大家繼續地痛”。
他語重心長地說,他覺得政府應該讓新加坡人和新加坡公司”繼續地痛”,這麼一來大家才能知道“沒有痛的感覺有多好”。
他解釋,每回國家經濟下滑,然後在8至10個月後回彈,大家都認為理所當然。若政府在經濟不景氣時,繼續經濟重組和降溫措施,國家經濟可能要兩年後才復甦,但這卻會讓國人明白一切並非理所當然。
“那時新加坡人會發現工作的選擇越來越少,失業後要找工作也越來越難,很多公司要倒閉。那時候,大家就會想起我媽媽時常跟我說的話,‘不要吃飽喊餓’。”
“吃飽喊餓”是福建話的一句俗語,指無理取鬧。
他指出,已故建國總理李光耀說過,誰也沒有欠新加坡人一口飯吃,國人要不斷地重新打造新加坡,去找屬於新加坡的舞台。
針對有學者認為新加坡的經濟新常態將是低增長,陳企業不表贊同。若增長低,萬一經濟下滑時,無論如何刺激都難以恢復。
他認為,新加坡可以打破“課本的框框”,取得高增長,只要及早作準備和尋找自己的舞台。
新加坡的挑戰
陳企業認為,新加坡應該提早數十年做好準備,對新加坡的公共政策進行以數據為依據的評估,規劃長期增長策略。在他看來,有3個量化研究群可引導新加坡應對挑戰:
1.在全球化環境下,對過去行之有效,現在仍然有效、今後可能也有效的後李光耀時代新加坡公共政策,進行重新評估。最佳例子是李光耀在1990年代初期首倡的“外翼政策”,這將繼續作為推動新加坡未來增長的主要引擎。
2.對那些因為時移世易而須要微調的公共政策進行重新評估。就業入息補助計劃是其中一個例子,政府應設計一個讓受益者退出的機制。
3.制定公共政策和未來新加坡增長的策略,使新加坡在後李光耀時代能與時俱進。以克拉運河為例,有人認為中國和泰國私企斥資280億元就能在10年內開鑿這條河,若這真的發生將會影響新加坡的海港地位。
他認為,不論這個計劃是否會落實,他認為寧可信其有,現在開始做準備。例如,購買運河附近港口的股份,這至少能確保國家的營收不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