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馬縱貫線.義山石碑藏故事 200年前水路運棺(上篇)
報導:蔡愛卿
緬懷先人的清明節就快到了,每年我們到義山掃墓,有否留意過義山塚亭裡的石碑內容呢?這些碑文不但可以帶我們看義山歷史,還能了解先輩的殯葬觀念與習俗。
位于白雲山廣汀義山福德祠內的《廣東義塚墓道誌》石碑,就透露了早年義山的地理環境及殯葬習俗。原來在兩百多年前的檳城,水路是運送棺木到墳場的重要通道。
田仔街集中棺材店
研究義山多年的學者王琛發博士解讀這塊立于嘉慶六年(1801年)的石碑時說,兩百多年前的廣汀義山被溪水環繞,也靠近大海。從喬治市出發的出殯隊伍,是要靠這些水路才能將棺木運到義山。
他說,早年的陸路建設還很落后,即使有道路也十分崎嶇,義山上同樣十分難行。因此先輩需要建造墓道與橋樑,以方便人們上山去掃墓。由此可見當時送殯隊伍不只要靠河道來運送棺木到義山,即使到了義山範圍,要把棺材抬上山也很困難,需要走過橋樑或者墓道。
他說,這也是為何靠近大運河的田仔街成為棺材店集中的街道。可以推測早年的出殯隊伍來到吊橋頭后,就通過當時在調和路的運河運送棺材。
他說,這些曾經出現在廣汀義山上的橋樑與墓道,實際情況究竟如何今日已無從得知。不過義山的確是有一條河穿過,這條河曾經就是運送棺材的要道。
他說,廣汀義山屬公司山地,即由屬下各府各縣會館出錢購買的。但是這些會館彼此也有糾紛,為免清明掃墓時,有人在山上一言不合大打出手,另一塊石碑中也規定來自不同籍貫人士掃墓的日子。一些在清明節前,一些在清明節后。如此就避免了在義山上開打的可能性。
王琛發日前以馬來西亞道教學院院長以及東西方生死學研究基金會主席身分,帶著7名來自台灣台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咨商系的學生參觀檳城義山與骨灰塔。
這些學生是在台灣教育部安排下前來馬來西亞實習一個月,王琛發是他們的其中一位海外導師。
姓名最後為“合”字
為集體捐款者領袖
王琛發說,廣汀義山的一些捐款,其實是集體捐款。那些名字最后一個字為“合”字者,相信就是集體捐款者的領袖兼召集人。
廣汀義山福德祠內有另一塊建造塚亭時立的石碑,刻有當年捐錢的人名,當中數位捐款者的姓名最后一個字都是“合”,這些人包括潮商許武安的父親許栳合。
王琛發說,人們慣用的許栳合,其神主牌上刻的名字卻是許栳,可見這才是他真正的名字。石碑上之所以刻著許栳合,是因為他是當時的地方領袖或捐款召集人,大家都把錢交給他。
他說,石碑上還有黃炮合、張克合、連山合、林強合、田取合等。這些人都是在各自地區收集了捐款,再加上自己所捐,然后帶到檳城來捐給廣汀義山的人。他們的名字與捐款數目都清楚刻在石碑上,鄉親們一看就知道此人自己捐了多少或有沒有虧空公款。
捐款欠20元碑文額碼不齊全
《廣東義塚墓道誌》石碑中,記錄了一筆永遠無法送到的捐款。這筆未到賬的錢導致當年的工程虧了二十元,也透露先輩對義山募捐者所持的認真態度。
王琛發說,這塊碑文透露建造墓道時所籌的錢,其實最后並沒有收齊,碑文裡也因此留下一個永遠沒有填上的空缺。但是籌捐者的姓名一個不漏地刻在上面。
他說,如果將石碑上每一個捐款者的樂捐數目加起來,其總數是四百二十元,但是碑文在總結籌到的數目時,“四百”后面的余數是留空的,即是說他們當時還在等這筆錢。
留空的部分至今也沒有刻上,說明這筆錢一直沒有送到,他認為這可能是因為送錢途中出了事故,錢也永遠無法送到。不過在捐款人答應捐錢並且理事會知道他已捐出的情況下,即使最后錢無法送到,依然受到承認,捐款人的名字還是出現在石碑上。
他說,以前的捐款人未必都是本地人,外地以及在附近區域經商者,都會捐助檳城的義山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