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觀後感(下) 勁爆焦點顯示美國人疚歉心態
文:楊劍
和往年一樣,本屆獲提名角逐最佳影片的名單宣布後,影迷心裡都會知道其中不少只屬陪跑性質,難有作為。
今年入圍的八部片子中,一開始亦看出《布魯克林》和《不存在的房間》雖然感人,但格局太小,而史畢堡的《間諜之橋》是60年代美蘇冷戰時期的懷舊作,《火星任務》則是太空探險計劃出問題而有太空人被遺留在火星上,需利用自己的科學知識去等待救援,在影迷心中只屬隔空望火,難被所動。
剩下的四部,《荒野獵人》製作嚴謹,但看後都會知道是為李奧納度狄卡皮奧度身訂作,《瘋狂的麥斯:狂暴之路》不惺惺作態,銷售的是連綿不斷的飛車廝殺場面,沒有什麼動人劇情,也沒藉助電腦特技,但從頭到尾沒有冷場叫觀眾看得目瞪口呆,最後得到多項技術性的獎項合情合理,《大賣空》內容有關金融危機,但美國人已感到麻木,最後《勁爆焦點》奪魁順理成章。
反映民心趨向
奧斯卡每年的最佳影片得獎作,往往都是反映了當前美國人的民心趨向,以及他們所關心的問題,《勁爆焦點》故事源於美國《波士頓環球報》榮獲新聞界最高榮譽的 “普利策獎”的報導,揭露了美國天主教會神父一系列猖獗的對貧寒家庭男童進行性侵案件,而在2002年一年之間連續報導了近90名受害者家庭的故事,之後引發了全球廣泛注意及其他媒體對同類案件的調查和報導,結果連羅馬教皇也要做出行動,不再沉默包庇相關的神職人員,影片其實點出這不幸事件一直被社會大眾、媒體、與相關法律機關所忽視, 以致受害者大多只能噤聲,抑或受迫於壓力而走上自殺一途。
而新聞從業者為了報導真相,揭露醜聞,面對四面八方的壓力仍臉無懼色勇往直前,具體表露出良心及責任感,而美國人近年因奧巴馬總統治國無能而盡失民心,對類似只會滔滔不絕,不理人民死活的“職業”政客嘴臉更感到厭惡(這從他們總統候選人竟讓一位語不驚人死不休,又不按牌理出牌的億萬身家富翁成為大熱門人物看出),所謂的良心、責任及價值觀皆蕩然無存,而教會中神職者性侵兒童案件被揭發,對美國人的心理上更是一個難以承受的衝擊,難以釋懷,心中更有愧疚感。
《驚爆焦點》的故事在某種程度上表露了美國的新聞自由,以及媒體的力量仍然存在,而慰藉了大家那失落愧疚之心。另一方面,在今天網絡時代,傳統平面媒體處於劣勢的大環境中,點出了報紙往往是群眾對於事件始末掌握的重要媒介,只要時間許可還可以視乎事件的進展一次性地將過程完整呈現,也隱喻出傳統的可貴,最後成功得獎原因亦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