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能缺了石头 采石场任重道远
报导/摄影:刘峻宾
两年前,槟城有居民曾投诉采石厂影响当地38户200名居民的日常生活,不只破坏环境,罗厘司机危险驾驶更危害民众安全。
去年,槟威两地13个山坡被某议员揭发遭大肆开发,环境受破坏,环保组织也抗议声起。
究竟采石活动是否等同于“黑心企业”?抑或这个行业只在乎眼前利益,没有一套永续经营模式的工业?且让我们来探讨。
采石场通常挂有“工场重地,严拿白撞”的警告牌子,即从来不开放给外人参观,媒体也鲜少有机会进入一窥作业程序,因为里头涉及很多安全及保安的问题。
《中国报》记者在政党闻人穿针引线下,得以进入位于大山脚武拉必山的FYS采石场,进行采访。
这家采石场占地70至80英亩,自六十年代已经开采,是已故胡永仕遗下的家族事业;若依照100年为限的开采年份,这座花岗石山(granite)估计还有40至50年开采期限,不过,胥视市场需求决定开采的速度。
论采石业存在的价值,董事之一的胡钦慎受访时直言,没有石头等于没有未来!换言之,没有石头,会有今天的道路、高楼建筑、桥梁、火车轨道吗?
“你又是否知道,每公里道路需要使用3万公吨的杂石?每公里火车轨道也需要耗用1万6000公吨的杂石?”
“由此可见,石头与生活息息相关,如果是因为要做到环境零污染,而选择放弃采石,就等同放弃发展。”
当然,环保这一块就胥视采石场本身对环境责任的态度,如炸石、碎石及运输过程,是否有符合环境部及矿物局拟定的标准,以将环境的伤害减到最低,及将周围的居民作息作为首要考量。
靠山吃饭要爱护环境
“采石业可以说是靠山吃饭的行业,没有山,就没有石,我们若不懂得爱护这个环境,就等同砸了自己的饭碗。”
董事之一胡福盛认为,良心的采石业者,都会以降低环境伤害为前提,去设立一套可永续经营的规矩,而非外界所谓的环境破坏者。
他认为,政府当局的缺乏监督,以致无规划地开采及违规操作,才是政府和人民要关注的问题。
如2015年有议员指槟威有超过10个山坡被开发,一些更成了秃头山,并认为所有开发都对环境起著严重影响。
“这样的指控,对真正守规矩的采石商而言,是一大伤害;若连最基本的采石活动都不允许在州内进行,基建原料要从何索取?”
他认为,州内的基建和房屋发展都是施政者任内的工作,只要不会对环境造成不合理的影响,适度的开发是必须的。
昔日作业环境恶劣
过去,人们对“采石佬”的既定印象,就是那种高风险、肮脏、不获尊重及无需感恩的群体,事实上,他们和稻农一样,没有耕耘,哪来米饭?
学历只有六年级的莫沙法奥斯曼(68岁),从事采石业超过30年,他不堪回首以前恶劣的工作环境。
“我每天必须在太阳底下暴晒,用凿石器慢慢凿碎石头,当时薪水只有5块钱,并且存有一定的风险,健康也受影响。”
七十年代末,有了先进的机器取代及公司制定的员工安全守则,莫沙法奥斯曼只需坐在控制室内监督机械操作,个人健康也受到保障。
据记者了解,有了先进的机器,基本上已经做到减低环境伤害的元素,比如先进的炸石测量仪,不仅不再发生“飞石”的情况,也能减低震动、减低噪音。
计划明年开放参观
董事之一的胡烈盛透露,为了减少民众对采石业的种种误解,FYS采石场已计划于2017年或2018年,公开让民众进入采石场参观。
“我们想突破守旧的观念,准备让民众深一层了解石头的重要、作业程序,及采石场环境保护和员工安全措施。”
他说,有关计划还处在初步阶段,若近几年在市场稳定下取得可观盈利,将能更快落实这项计划。
另外,开放参观的另一目的,是希望吸引更多技术人才投入这个行业。
采访手记
适度开发能保护环境
本以为进入采石场,必须戴口罩防尘,因为我和一般人都认为,采石场肯定是那种灰尘满天飞,一片朦胧、脏脏的场地。
当车子缓缓驶近采石场时,眼前是一座用石头堆砌而成的围墙,很有旅游景点的感觉,我心理在想,会不会是去错地方;后来,仔细看招牌,再遥望过去一片石山开发的画面,才让我放下心来。
这下真的让我大跌眼镜,原来,我之前对于采石场的担心是多余的,口罩派不上用场,车子也没沾到灰层。
基于不甚了解沙石作业的情况,采石业者先给记者上了一堂课,除了教导分辨石头种类及用途之外,关键在于讲解如何减低环境破坏的层面。
是的,采石行业,要说“零污染”是不可能的,如同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行为都在污染,只是这点污染,都在允许的情况底下进行,你我都没有异议。
但当我们谈到发展和开发,就免不了污染,爱护地球的人们既要发展,又不可污染,相信连神仙都难办;于是,我可以认同降低环境伤害的适度开发。
如同这家采石场的企业价值,是在环境、安全及员工福利层面取得平衡的发展;或者,换句话说,唯有把环境的保护放在第一位的采石业,才是真正发挥了永续经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