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能缺了石頭 採石場任重道遠
報導/攝影:劉峻賓
兩年前,檳城有居民曾投訴採石廠影響當地38戶200名居民的日常生活,不只破壞環境,羅厘司機危險駕駛更危害民眾安全。
去年,檳威兩地13個山坡被某議員揭發遭大肆開發,環境受破壞,環保組織也抗議聲起。
究竟採石活動是否等同於“黑心企業”?抑或這個行業只在乎眼前利益,沒有一套永續經營模式的工業?且讓我們來探討。
採石場通常掛有“工場重地,嚴拿白撞”的警告牌子,即從來不開放給外人參觀,媒體也鮮少有機會進入一窺作業程序,因為里頭涉及很多安全及保安的問題。
《中國報》記者在政黨聞人穿針引線下,得以進入位於大山腳武拉必山的FYS採石場,進行採訪。
這家採石場佔地70至80英畝,自六十年代已經開採,是已故胡永仕遺下的家族事業;若依照100年為限的開採年份,這座花崗石山(granite)估計還有40至50年開採期限,不過,胥視市場需求決定開採的速度。
論採石業存在的價值,董事之一的胡欽慎受訪時直言,沒有石頭等於沒有未來!換言之,沒有石頭,會有今天的道路、高樓建築、橋樑、火車軌道嗎?
“你又是否知道,每公里道路需要使用3萬公噸的雜石?每公里火車軌道也需要耗用1萬6000公噸的雜石?”
“由此可見,石頭與生活息息相關,如果是因為要做到環境零污染,而選擇放棄採石,就等同放棄發展。”
當然,環保這一塊就胥視採石場本身對環境責任的態度,如炸石、碎石及運輸過程,是否有符合環境部及礦物局擬定的標準,以將環境的傷害減到最低,及將周圍的居民作息作為首要考量。
靠山吃飯要愛護環境
“採石業可以說是靠山吃飯的行業,沒有山,就沒有石,我們若不懂得愛護這個環境,就等同砸了自己的飯碗。”
董事之一胡福盛認為,良心的採石業者,都會以降低環境傷害為前提,去設立一套可永續經營的規矩,而非外界所謂的環境破壞者。
他認為,政府當局的缺乏監督,以致無規劃地開採及違規操作,才是政府和人民要關注的問題。
如2015年有議員指檳威有超過10個山坡被開發,一些更成了禿頭山,並認為所有開發都對環境起著嚴重影響。
“這樣的指控,對真正守規矩的採石商而言,是一大傷害;若連最基本的採石活動都不允許在州內進行,基建原料要從何索取?”
他認為,州內的基建和房屋發展都是施政者任內的工作,只要不會對環境造成不合理的影響,適度的開發是必須的。
昔日作業環境惡劣
過去,人們對“採石佬”的既定印象,就是那種高風險、骯髒、不獲尊重及無需感恩的群體,事實上,他們和稻農一樣,沒有耕耘,哪來米飯?
學歷只有六年級的莫沙法奧斯曼(68歲),從事採石業超過30年,他不堪回首以前惡劣的工作環境。
“我每天必須在太陽底下暴曬,用鑿石器慢慢鑿碎石頭,當時薪水只有5塊錢,並且存有一定的風險,健康也受影響。”
七十年代末,有了先進的機器取代及公司制定的員工安全守則,莫沙法奧斯曼只需坐在控制室內監督機械操作,個人健康也受到保障。
據記者了解,有了先進的機器,基本上已經做到減低環境傷害的元素,比如先進的炸石測量儀,不僅不再發生“飛石”的情況,也能減低震動、減低噪音。
計劃明年開放參觀
董事之一的胡烈盛透露,為了減少民眾對採石業的種種誤解,FYS採石場已計劃於2017年或2018年,公開讓民眾進入採石場參觀。
“我們想突破守舊的觀念,準備讓民眾深一層了解石頭的重要、作業程序,及採石場環境保護和員工安全措施。”
他說,有關計劃還處在初步階段,若近幾年在市場穩定下取得可觀盈利,將能更快落實這項計劃。
另外,開放參觀的另一目的,是希望吸引更多技術人才投入這個行業。
採訪手記
適度開發能保護環境
本以為進入採石場,必須戴口罩防塵,因為我和一般人都認為,採石場肯定是那種灰塵滿天飛,一片朦朧、髒髒的場地。
當車子緩緩駛近採石場時,眼前是一座用石頭堆砌而成的圍墻,很有旅遊景點的感覺,我心理在想,會不會是去錯地方;後來,仔細看招牌,再遙望過去一片石山開發的畫面,才讓我放下心來。
這下真的讓我大跌眼鏡,原來,我之前對於採石場的擔心是多餘的,口罩派不上用場,車子也沒沾到灰層。
基於不甚了解沙石作業的情況,採石業者先給記者上了一堂課,除了教導分辨石頭種類及用途之外,關鍵在於講解如何減低環境破壞的層面。
是的,採石行業,要說“零污染”是不可能的,如同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多行為都在污染,只是這點污染,都在允許的情況底下進行,你我都沒有異議。
但當我們談到發展和開發,就免不了污染,愛護地球的人們既要發展,又不可污染,相信連神仙都難辦;於是,我可以認同降低環境傷害的適度開發。
如同這家採石場的企業價值,是在環境、安全及員工福利層面取得平衡的發展;或者,換句話說,唯有把環境的保護放在第一位的採石業,才是真正發揮了永續經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