塗素燕:華文科犯煞?
(專題組記者)
SPM華文難考特優(A+、A、A-),問題由來已久,尤其是今年的考題還多了“高層次思維”問題,令到能考特優的學生更少。
SPM眾多科目,只有華文,年年最難考特優,華社流傳著“陰謀論”,認為是當局刻意為難,華文A+門檻訂得太高。
兩三年前,魏家祥也說過,不排除這是“人為”因素。
當時馬華說要找出問題癥結,今年教育部副部長張盛聞也說要召見考試局解釋。
考試是一種最方便的評估制度。
姑且不談論,這種評估制度能否反映學生學習成果或真正的水平。
我們是重視考試制度的國家,很多學校都視考試成績為一切,多少家長相信“一考定終身”?
就當作考試成績真的能體現學生能力吧!
然而,考試評分標準可能受操縱、可以搞針對,A的門檻高低,當局說了算。
這樣的評估制度有公信力嗎?我們能夠寄望這個國家的教育制度嗎?
諷刺的是,我們要孩子拚命追A,我們甚至不能許孩子一個公平的評估制度。
老師也分不清標準
年復一年,我們解決不了這個問題。
遺憾的是,老師也搞不清楚SPM華文得分標準,無法實施應試教學。
一些學校、家長,想到不讓孩子報考華文,就不會影響他們的整體成績。
所以現在好學生、優秀生都不考華文。
華文讓那些成績一般的學生去考。
反正他們沒有考全A,應該是全A+的包袱,就算考砸了也無所謂。
還有人說為了打造更多A+考生,乾脆降低華文水平。
我們自己不覺得這種現象吊詭嗎?
還是說,因為我們是受害者,所以公然提倡功利教育,也是情有可原,迫於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