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才來談《Inside Out》這部電影,是非常過時了。但最近看戲時間不多,也只好如此了。此戲頗有意思,不得不寫幾句。
這電影的評語似乎相當兩極化。身邊朋友,有人覺得很棒,有的卻嗤之以鼻。前者覺得后者“看不懂”,后者覺得前者“想太多”。有人說這部戲有深厚心理學背景,也有人說“心理學便是這回事了嗎?”確實,如果世上有科幻小說,那麼這電影也是屬于一種“心理學幻想”,因人類大腦確實不是戲裡面那麼一回事。更多時候,那種種擬人化的角色,更像是個譬喻,而非心理學。
無論好看與否,這是一個挺新的題材。這年頭,動漫界似乎好劇本難求,迪士尼式的王子公主主題老早已經氾濫了,既然王子氾濫,那麼搞個另類英雄吧?于是成功搞出個史瑞克來反串英雄,卻走馬燈似的連續拍了六部。此后重新開拍“長髮姑娘”一樣,重新把男主角定位成“另類英雄”(他在電影裡本來是個小偷,根本不是什麼王子)。
除此之外,一部賣座的恐龍電影,可以衍生出許多類似的題材(最近不是還搞出一部good dinasour嗎?)一部以玩具為題材的動畫,也可以接二連三開拍續集、《馴龍高手》將維京人描述成與龍搏鬥的民族,本來有小清新,但貌似一部就可結束故事,卻也硬是掰成了三部曲,將三幾個動物集合在一起,讓它們在冰河紀產生友誼,第一部賺人熱淚,之后開拍賺的就是票房效應了,電影公司也可以不斷開拍續集。
好了。讓我們寫實一點,把動物搬到當代紐約動物園裡,再讓它們出走,竟也走出了好幾集。甚至馬達加斯加裡頭衍生開來的三企鵝、史瑞克裡的配角貓俠客,也有了自己的主題電影。
比較起前者,《Inside Out》的題材算是滿新穎的。劇情將人類腦袋裡的各種情緒擬人化、將大腦構造工業化(根據電影,人類大腦實際上是一座指揮室。由五個不同個性的人物,坐在裡面指揮大局),有的人看了覺得編劇很瞭解心理學,有的覺得有點亂掰。是不是亂掰,這我不敢說,但至少題材是新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