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生命力(第二篇)演出方式以本地为重 粤剧掺外语一样行 | 中国报 China Press

戏曲生命力(第二篇)演出方式以本地为重 粤剧掺外语一样行

现在大马的粤剧发展,许多时候是志同道合者在圈子中,互相观磨切磋,或者投入慈善演出。
现在大马的粤剧发展,许多时候是志同道合者在圈子中,互相观磨切磋,或者投入慈善演出。

报导:潘有文
图:李志强/受访者提供
在大马,粤剧或称广东大戏,受香港影响极深,但也融入在地的词汇及演译方式,形成一套独有的大马粤剧。



如今,粤剧经过岁月的洗礼,早已褪下大众娱乐的外衣,许多时候只在志同道合者的圈子中,互相观磨切磋,或者投入慈善演出的行列中,为慈善团体筹款或演给有兴趣的人观看。

粤剧在不知不觉中,出现了另一种生存模式,虽在大众娱乐洪流之外,但却以坚强的生命力,继续它的传统文化之旅。

大半生都在粤剧戏班内讨生活的邱官生,对于越来越多中国的粤剧演员来马,投入本地粤剧演出,并不认为应以对方更加专业与否来评断。



他以其45年戏台上的经验来看,这种戏曲文化的中马交流,应以适合本地与否的角度看待。

“他们来这里演出,就要适合本地的方式。”他举了一个与中国演员同台演出的例子。

“我演唐伯虎点秋香的剧情时,负责扮演华夫人,当我的儿子去江边救我回来,我突然不知怎么唱,就加入一两句马来话。”这一个突如其来的台词,让饰演他孩子的中国演员傻眼,不知如何应对。

原本的台词是:“你们两个(指两个孩子华文和华武)聪明伶俐,让我笑足开眉啊。”

结果邱官生一时脑袋空白,就随机应变将之说成:你们两个真是pandai啊。”

慈善赋予新生命

扮演他的孩子演员瞠目而视,不知该如何接下去,邱官生随即接了一句:“别吵,你父母去过番邦,向番邦学的,就是“叻”(厉害)的意思。”

如此一来,邱官生替自己和对手打了圆场,观众也以为是台词,并没有发现事实上是演员“吃螺丝”。

虽然本地粤剧日趋弱势,加入中国演员可增加粤剧的生命力,但更重要的是两地演员能够在戏台上随机应变,以不同的在地对话方式,丰富本地粤剧。

本地粤剧,尤其是中马一带,即使日渐式微,但依然可以是不少上一代晓得看大戏者,想要回味的娱乐。

这一个年纪的人,基本上已有稳定的经济收入,甚至已晋富人之列,愿意寓娱乐于慈善,因此一些上层社会的妇女,自组粤剧班聘请粤剧老师学戏,然后以售票演出的方式,为慈善机构筹款。

邱官生坦言,以粤剧表演来行善,已是一个趋势,“例如某某人的太太很喜欢粤剧,也想发挥所长,演粤剧也可行善,各取所需。”

从庙会的平民式演出,到进入富人专属的演戏和看戏平台,粤剧这样的转变,赋予粤剧新的生命力,可说是延续传统戏曲的另一个方式。

唱戏逾30年邱官生难割舍

目前68岁的邱官生,已唱了30多年的粤剧,对粤剧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

他年轻的时候,为了维生做过许多工作,包括印务馆、海鲜店、清洗鳄鱼皮皮制品、货店、流行歌台幕后工作人员等,一星期工作6天山,但不觉得累,趁晚上或休息日,就往戏台跑,打工兼偷师学戏。

“休息时就跑不同的团,收入是以每场戏来算钱,每场戏4令吉,3天发一次粮。”

当时,电视还未杀到,看大戏的人多,让他从中找到了许多学戏和演出的机会,使他和粤剧结下不解之缘。

“第一次演时,才演了25分钟,因为要记台词和动作,比较困难;第二次就增至35分钟,第三次可演至45分钟。他说,在台上的时要自己捏,自己设计表情,因为当时的观众会注意每个细节。”

背熟台词反应要机敏

戏台上,虽然演员们有对过稿子,然而依然需要有机敏的反应,一些新人初上戏台,如果遇到担心你的演技抢他饭碗的主角,可能就要遭殃了。

“他们在台上演出时,会突然加台词,让你不知如何应对,那观众就会笑你。当然,也有好的演员,提醒新人强记台词,不让别人吓到怯场。”

在戏班内的新人,可能在台下记住台词,一上了舞台却脑袋一片空白,张大口不知道要说什么, 邱官生笑说,他们称之为“擘大个口,就得个窿”(粤语,意即张大了口,就只有一个洞可看的意思),观众发现了就会大笑,那时候戏台上“初哥”(新人)更加无地自容,所有台词就真得全都抛到九宵云外了。

新人在台上忘词,遇到心地较好的演员,就会帮你打圆场,接上你的话头说:“你不用说了,我知道你要说什么。”,虽然免于被观众嘲笑和责骂,但回到台下,戏台老板依然不会有什么好脸色。

当剧团老板仍过戏瘾

当年,邱官生爱上粤剧后,虽然有一份正职,但对于粤剧的火热的心越来越不能自拔。

“当时我跟数个粤剧团,例如嘉乐粤剧、艳阳天,新丽声、伟新声、日月星、还有其他等,在幕后当工作人员,也尝试在台前演出。”后来,他在朋友的鼓励下,决定组一个粤剧团来过一过老板的瘾。

然而,这个剧团并不是常年能够接戏,因此他也不介意再到其他剧团参与演出,只要有戏可演,他就心满意足了。

神诞期间供不应求

各种地方戏曲包括粤剧,其实还有不小的市场,但大多数都在神诞期间,甚至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

邱官生指出,目前粤剧并非没得演出,有时候是神庙发出邀请,但粤剧团安排不到人手。

例如,常年的九皇爷诞就是传统戏曲剧团的旺季,由于太多地方需要传统戏班表演,因此有时神庙需要分开不同的时间,才能请到戏班演出。

“现在的剧团少,但一有季节就有许多地方可去表演;以前则是赶团,例如新山演完了,需要连夜赶去泰国哥乐,而且都是每天连夜赶路。”

虽然粤剧团的风光不再,但如今依然在神诞的庙会期间,有着一定的需求,这种现象相信还能维一段时间,这是传统戏曲能够继续发展下去的重要因素之一。

香港演员较灵活

邱官生在戏台上,曾和中、港两地的粤剧演员交流,评价是:香港粤剧演员比较灵活。

“中国的演员比较会演他们自己的剧本,遇上本地提供的剧本,简直是在为难他们;他们只能做样版戏,较为一板一眼的动作,没有给予新动作加入新的感觉。”

对他而言,香港粤剧演员相对灵活得多,例如演一个人受伤或在不同的情形下需要倒在地上,香港演员会揣摩如何倒下,换作中国演员,就会直接倒下。

此外,香港粤剧演员和本地粤剧演员拥有一定的默契,并且懂得随机应变,他相信这和大马人也有参考香港剧本有关系,两者无形中建立了一定的共识。

王美湄从观众变演员

68岁的王美湄数十年来都在看粤剧,她就是一名粤剧忠实观众,小时看了粤剧,还把家中的床当戏台,在上面吟哦唱戏。

未料,她看大戏看了数十年,就在10年前,即她退休一段时间后,终于开始学戏,并且第一次就和邱官生演上了对手戏。

“2006年我与邱官生合作,我演皇后,他演皇帝。”当时,她才学戏数个月,恰巧朋友邀请他参与该套戏,于是她就此踏上戏台。

过去数十年,她是在看大戏,包括在吉隆坡中华游艺场,她记得小时候是阿姨带她看戏,由于认识戏班内的乐师,因而可以随时进场观看,只要请这些师傅喝茶就可以了。

王美湄身为数十年的粤剧观众,在粤剧开始式微时,摇身一变成戏台上的演员,投入传统戏曲文化的怀抱中,也许这是上天注定要她成为粤剧拥有坚强生命力的见证人之一。

机缘巧合当马大讲师

王美湄的10年戏龄演出经验,加上她当了25年公务员,能够以流利国语沟通,使她有机会成为大学戏剧班戏曲科的客座讲师。

去年,马大的戏剧科教授,透过该校文化中心找到了王美湄,希望她能指导选修传统戏曲的学生一个学期。

于是,她在去年3月开始教导11名大学生学习粤剧的唱法和动作,其中8人是巫裔学生、两名印裔学生,以及一名华裔学生。

她担心非华裔学生不明白如何发音,特地把粤曲词句译成拼音,方便学生学习。

“一个学期结束后,我们就去中国北京交流,虽然北京是京剧为主,但一样可交流传统戏曲。”她指出,北京方面也有给学生上课,安排相关讲师指导这一群学生。

其中即将毕业的学生,必须在观众前面呈献一套粤剧折子戏,她担心巫裔观众感觉沉闷,她还特地安排学生演出拥有武打场面的粤剧,以让巫裔观众更有兴趣理解粤剧。

半途出家更认真学戏

王美湄在45岁退休后(公务员工作满25年,可提早退休)一段时间才学习粤剧,较迟投入粤剧表演的怀怉,也许有些遗憾,但与此同时她又觉得幸运,因为终于有机会投入其中。

“我本来是参加冈州会馆学戏,开始是跟着影碟学习;在有了粤剧乐师现场伴奏后,唱得不好会被骂,掌板也很凶,气起来还会丢鼓棍呢!”虽然如此,对深爱粤剧的她来说,能够学戏已是一种福气,让她更认真的学习下去。

开始了粤剧表演机会,慈善团体的活动、老人院、学校的义务演出,都有她的身影,神诞活动也少不了她,虽然需要四处奔走,她却甘之如饴。

她演唱过不少曲目,包括《六国大封相》、《帝女花》、《摘缨会》、《六月飞霜》、《七月七长生殿》、《十绣香囊》、《舍钗》、《红娘》(样版戏,《西厢记》的情节之一)等。

“以前的粤剧艺人,从小十多岁就学,我现在半途出家,人家肯来看演出,我就已经很感恩了。”

戏班小知识

奉华光师父为戏神

粤剧尊华光师父为戏班之神是由于它曾免戏班毁于一旦;传说玉帝觉得戏班演出时,声音太吵直达天庭,因此遣下华光师父下凡烧了戏班,那知华光师父反而因观赏戏班的演出,而误了执行任务的时辰,戏班因而逃过一劫,而戏班子弟为了感恩,遂奉它为戏班之神。”

粤剧名曲经典曲目

《柳毅传书》、《帝女花》、《搜书院》、《紫钗记》、《刁蛮公主戆驸马》、《凤阁恩仇未了情》、《情僧偷到潇湘馆》


*本网站有权删除或封锁任何具有性别歧视、人身攻击、庸俗、诋毁或种族主义性质的留言和用户;必须审核的留言,或将不会即时出现。
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