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馬教育文憑考試(SPM)華文科難考A等,已經是老掉牙問題,這問題仿佛從筆者求學時期就存在至今,每年也毫無例外重複上演。
每次SPM放榜后,總有學生在全部科目考A,偏偏華文科與A無緣;少了1科A就無法創造全A紀錄,那種暗捶心肝的心情可想而知。
雖然A不是絕對,但在考試中考取A等,就像買馬票希望中頭獎一樣,是鼓勵學生奮發向上的推動力。
中頭獎靠運氣,考A則靠努力,但偏偏華文科是個難以捉摸的科目,就算再努力也未必得到相應回報(A),這是吊詭的現象。
教育部數據顯示,去年在SPM華文科考獲A等學生,僅佔總數12.4%,比前年的18.3%減少5.9%;去年報考華文的考生人數,也比前年少了5088人。
原本報考華文的華裔生已越來越少,如果連考個A+、A或A-都只有不到20%“命中率”,恐怕華文這科目最后敵不過學生、家長及校方的“現實考量”,有朝一日淪為“乏人問津”、無人報考而自動消失的科目。
華人學習華文、報考華文,本來就是天經地義的事,就像巫裔學生不可能自我矮化,放棄自己的母語一樣,但問題出在華文科在政府會考不是必修科,華裔生有權選擇放棄。
華裔生不踴躍報考
為了追求全A紀錄,部分華裔生不惜放棄報考華文,或被家長阻止報考;也有功利主義校長,為了避免華文成績爛影響整體表現,竟通過老師遊說學生棄考華文,罔顧學生學習母語的權利。
且不論華文難考A是否涉及“陰謀論”,但華裔生不踴躍報考華文卻是不爭的事實。如何培養國中華裔生對學習華文的熱誠、大幅度增加國中華文班師資,甚至爭取把華文及淡米爾文列為華印裔學生必修科,這是教育部副部長張盛聞接見考試局官員之余,必須花更多心思去處理及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