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以勒:建国领袖的宏观与包容
马华于上周六举行67周年党庆庆典,总秘书黄家泉的演讲和放映短片的内容,提到了当年国父东姑阿都拉曼和马华创党总会长陈祯禄到华玲与马共谈判的典故。
1955年,由巫统和马华主导的国家独立进程已进行得如火如荼,为了评估马来亚人民是否已做好准备接手治国重任,英国政府举行了马来亚联合邦自治大选。当时英政府允许开放98席立法议会中的52席让马来亚人民选举。巫统、马华和国大党组成联盟,参与选举。
由于许多华人仍非公民,加上对马来亚本土政治冷感,当时华人选民只占选民的11%,而马来人是84% ,印度人则甚至不到5%。基于选民种族比例的悬殊对比,部分巫统领袖认为巫统应该一党坐大,竞选90%席位。
可是东姑认为马来亚既是多元种族国家,独立后需由各族组成政府,也认识到华人在建国过程中将扮演重要角色,因此联盟决定将3党竞选议席分配为:巫统35席、马华15席、国大党2席。联盟最终取得巨大胜利,52席中赢下了51席。
选举过后,陈祯禄劝请东姑与马共会谈,以号召马共成员加入建国行列,他的用意是希望能团结所有人民,让马来亚这个新兴国家的独立建国之路走得更顺畅和平。限于国际上西方资本主义阵营与东方共产主义阵营的对立,英政府当时反对跟马共谈判。但东姑还是听取了陈祯禄的劝告,于1955年12月在华玲举行了一次历史性会谈,不过会谈并无成果。
陈祯禄此时的身体状况,其实已大不如前。马华建党后旋即投入建设新村、华人公民权运动、自治选举、国家独立、规划教育政策等几件关键大事。72岁高龄的陈祯禄操劳过度,在1955年3月摔倒,昏迷了48个小时。在还未完全康复的情况下,他坚持在同年12月陪同东姑到偏远北部参与华玲会谈。
勇气之人才敢于挑战
从政治理念而言,马华与马共,陈祯禄和陈平,应是死对头的关系;但陈祯禄和陈平却不一定是敌人。
1952年7月,英政府警察逮捕了一名华裔年轻女子李天娣,她因拥枪被控并被判死刑,引起舆论特别是华社的沸腾。著名律师辛尼华沙甘和林碧颜律师为她上书请愿皆无效,眼看李天娣就要走上刑台。但在此时却出现转机,李天娣突然获得霹雳苏丹赦免,把死刑减为终生监禁。
陈平在自传《我方的历史》揭示,是陈祯禄向霹雳苏丹殿下呈递请愿书,要求宽赦李天娣。陈平写道:鉴于当时的环境,以及殖民地主义分子决心展示强硬的反共措施,显示他具有相当的政治勇气…必须感激霹雳苏丹和陈祯禄所持的人道立场;在那个历史阶段,也只有勇气过人的人才敢于挑战制度。
当下政局不靖、朝野纷乱,外媒甚至形容马来西亚已经变成了“两个国家”。政治领袖要如何把“两个马来西亚”重新团结起来?东姑和陈祯禄就是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