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生命力(完结篇) 吴慧玲:需思维需勇气 戏曲创新简化 与年轻人接轨 | 中国报 China Press

戏曲生命力(完结篇) 吴慧玲:需思维需勇气 戏曲创新简化 与年轻人接轨

木偶剧班这两年来日渐受欢迎,相信是由于经济不景气,木偶剧班台小和费用便宜之故。
木偶剧班这两年来日渐受欢迎,相信是由于经济不景气,木偶剧班台小和费用便宜之故。

报导:潘有文
图:卢淑敏



让大马华人传统戏曲这个文化的心跳继续强健,年轻化和创新是唯一之道!

在这个时代,戏班或地方戏曲需要改变,也需要不变;改变的是接近时代的演出内容,不变的是继续以方言传承这种文化。

让年轻人成为戏曲观众,甚至激发一些人成为参与者,需要从现在开始向小孩子出发,通过教育让他们学会欣赏属于华人的文化戏曲。



传统戏曲是以前华人的娱乐,然而它不只是娱乐,更是深层文化的累积,代表着华人的一种艺术。

“戏曲文化艰深,年轻人难以接受,所以需要简化。”

年轻但资深的戏曲文化人兼槟城潮艺馆馆长吴慧玲表示,戏曲要与年轻人衔接,就需要年轻化。

吴慧玲的家庭,从外曾祖母开始,一家五代都与地方戏曲渊缘甚深,其母亲祖上两辈皆是戏曲演员,母亲是潮州木偶剧班负责人,她自己一度是潮州剧团负责人,现在则是槟城,甚至是全马推动潮剧的重要推手,她的子侄也在潮州木偶剧班内。

面对非议也要改变

让戏曲与年轻人接轨,年轻化无疑是重要方向,虽然她认为传统戏曲可能还无法与科技妥善结合,但至少在内容上需要年轻化和简化,以吸引年轻人进入其中;打开这扇大门后,年轻人才有兴趣探索戏曲的深层文化。

另一方面,戏曲在保留传统的大前提下,需要有更多的创新,演一些年轻人看得懂和觉得有兴趣的内容,扩展他们对戏曲的视野,发现戏曲有趣的一面。

“要让戏曲不死,就要创新,例如创作和演出属于大马的故事;甚至服装也需要有所改变,但基本语言不变。”

她指出,如果年轻人看一场戏曲就用了3个小时,而且全都深涩难明,就无法得到年轻人关注;唯有透过创新方式,才能让他们慢慢接受。

创新者需要思维,也要有勇气,并不是每一个继承传统戏曲衣砵者,都能接受创新的一套,创新者可能需要面对一些指责。

“每个戏曲剧种都一样,需有人去打破它;走快了就有挣扎;想要攀过那道藩篱,就可能面对非议,主要还是看创新者如何去做。”

槟城著名潮州戏班之一中玉楼春的东主蔡瑞汉,虽然目前已不再经营戏班,但相当支持吴慧玲的创新和年轻化的想法。

“我支持新一代的吴慧玲继续下去,戏曲内容需要创新或通俗,不一定要像旧有的潮剧比手划脚,也不要太夸张,希望能和现代戏剧一样。”

他坦言,老一代戏迷可能会说这不伦不类,不知在演些什么。

然而,他坚定的指出:一定要改变!戏曲以较夸张的形式表演,学戏的也很麻烦,就如一个老生学拉一个胡子,也要拉了很多年,才能把拉胡子的动作演得很传神。

传统戏曲强调功架,这与现代的戏剧形式不太一样,蔡瑞汉虽然是资深戏曲人,但却有着开放和开明的想法,期待戏曲的改变,可以增强戏曲的生命力,让更多年轻人因而发现戏曲的美好。

拟走入校园培养小孩兴趣

吴慧玲偶会接触到一些喜欢看戏曲的年轻人,探问之下,才知他们喜爱戏曲的原因,大多数是因为小时候常跟随家中长辈看大戏,从中产生兴趣。

由于这个因素,她希望把戏曲带入校园,从小培养小朋友看大戏的习惯,让他们知道并非拜神时才看大戏,明白它是华人的文化艺术。

“这个计划还未开始,需要先送出计划书,看学校接不接受。培养小孩子这个习惯很重要,我会从槟城的学校开始,再考虑转至全国。”

她指出,预计会在今年开始进行计划。

虽然这个进校培养小朋友认识戏曲的计划充满挑战,她觉得就是需要尝试,否则并不知道是否可行;她认为,如果这个进校计划成功,期待其他地区的团体,尤其是各地的方言会馆可以仿效这个方式。

与商业结合或有生机

传统戏曲是一种文化,也是一门生意,戏班的经营者、演员、乐师即是赖以这个文化为生。

现代社会是一个商业社会,文化与商业接轨,或能为式微的戏曲文化带来一线生机。

“搞艺术也要吃饭,商业就是金钱,艺术可与金钱挂钩,但后者不能挂帅,两者之间需找到平衡点,不能失去艺术本身的价值。”

吴慧玲虽然不反对文化与商业合一,但她强调前者必须是主导者。

老一辈的戏曲文化人虽然知道商业与文化结合的优点,但他们坚信应该是商家主动寻求文化的配合和支持。

吴慧玲也有同感,但她反思戏曲文化的现况后,不禁觉得文化工作者或应主动出击,寻求商业方面的支持,并且向他们展示文化部份应该得到支持的原因。

华人较重视教育

华人重视教育,对于文化则有不一样的检视标准,尤其是传统戏曲,甚至不把它视为一种文化。

“这里的人比较注重教育,愿意把钱投放进去,如学校,但是文化和戏曲艺术就未受到关注。”吴慧如感慨戏曲文化并未受到重视。

一直以来,华社人士视大戏演出为一种娱乐,相信那是演给神明观看,并不知道戏曲本来就是一种文化。

“即使有人知道了戏曲是一种文化,但这群有心人或有看到这个文化需要的人,并没有身体力行。”

她表示,口头上说重视文化和真正去做是两回事,因此戏曲文化依然没有得到太大支持。

陈亚利:未来或被台演员取代

现年57岁的陈亚利,30岁那年从乐队乐手转为戏班的乐师兼演员,20多年过去了,他依然浸淫在歌仔戏的海洋中。

“现在很少看到戏班有年轻演员,目前我所在的戏班演员都40岁以上,如果戏曲演员有兴趣和懂保养,70岁以上继续唱戏都没问题。”

大马华裔年轻人对于戏曲敬而远之,他也无可奈何,他羡慕台湾依然有年轻人对戏曲存有热诚,而且不少是专业演员,当成一份职业。

“如果我们这些老一代退下了,台湾人就会取而代之。”但是,他相信十年八年内,大马歌仔戏还不会被淘汰。

木偶剧掀一阵风

65岁的杜查慕,自12岁开始就参与潮州木偶剧,至今已有50余年。

她的奶奶和母亲皆是潮州戏班戏曲演员,但母亲由于演戏生活不易,并没有打算让她学戏,未料在机缘巧合下,她还是与大戏扯上关系,而随着一位朋友一起向木偶剧师傅学习。

一晃眼50余年过去了,她也从木偶操控者转为后台的乐师,目前就是让新一代年轻人有机会学习。

“这个行业找的到吃就要继续做,现在是没有人坐我的位子,如果有,我也想退下去了。”

杜查慕的木偶剧团在槟城极负盛名,现在是她决定要不要接受邀请演出木偶剧,并不担心没有客源。

如今,虽然潮剧戏班剧减,但木偶剧班这两年来却有日渐受欢迎的趋势,许多神诞或白事都想请木偶剧班演出。

对于这种现象,杜查慕的女儿吴慧玲说:“这只是一阵风,相信由于经济不景气,木偶剧的戏台小和费用便宜,人们便请木偶剧班演出。”

钟秀香:经营戏班不易

今年59岁的钟秀香与丈夫蔡瑞汉,曾共同经营中玉楼春戏班,也上台演出一些角色。

在大马,要找戏曲演员并不容易,由于戏班需要常年奔波到不同地方演出,吃睡不定时,而且想要找到合拍的工作人员也不容易,因此经营不易。

经营一个本地戏班,大约需要三四十个人手,而且薪金以月计,不管有无演出,照样要发薪。

戏班的支出项目林林总总,又不担保能有固定收入,钟秀香表示,她和丈夫于2007年终于决定放手,结束经营。

她的42年戏班生涯结束后,目前虽然不在这个行业内,但还是期待新一代戏曲工作者,可以继续推动戏曲文化工作,让这个文化和老行业,继续传承。

退休演员为木偶剧代唱

61岁的吴丽珠,早在40余岁就从潮州戏班退休,但近年开始参与木偶剧的演出,以其唱大戏的声音,为木偶剧代唱。

12岁开始上台演大戏至今,她的唱功已驾轻就熟,在幕后为木偶剧代唱,几乎没有难度,甚至可以数种角色的声音演出,把唱功发挥得淋漓尽致。

“神庙大日子就要在台上唱木偶戏。相比上台演戏,做木偶剧比较容易,一来不用打扮,二来不用穿戏服。”

她自嘲,如果上台演戏,上了年纪老眼昏花,连化妆都会有困难。

从吴丽珠身上,看到戏班演员的另一个出路,就是可利用他们纯熟的唱功,为木偶剧代唱,这或是也是一个延续戏曲生命的方式。


*本网站有权删除或封锁任何具有性别歧视、人身攻击、庸俗、诋毁或种族主义性质的留言和用户;必须审核的留言,或将不会即时出现。
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