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生命力(完結篇) 吳慧玲:需思維需勇氣 戲曲創新簡化 與年輕人接軌 | 中國報 China Press

戲曲生命力(完結篇) 吳慧玲:需思維需勇氣 戲曲創新簡化 與年輕人接軌

木偶劇班這兩年來日漸受歡迎,相信是由于經濟不景氣,木偶劇班台小和費用便宜之故。
木偶劇班這兩年來日漸受歡迎,相信是由于經濟不景氣,木偶劇班台小和費用便宜之故。

報導:潘有文
圖:盧淑敏



讓大馬華人傳統戲曲這個文化的心跳繼續強健,年輕化和創新是唯一之道!

在這個時代,戲班或地方戲曲需要改變,也需要不變;改變的是接近時代的演出內容,不變的是繼續以方言傳承這種文化。

讓年輕人成為戲曲觀眾,甚至激發一些人成為參與者,需要從現在開始向小孩子出發,通過教育讓他們學會欣賞屬于華人的文化戲曲。



傳統戲曲是以前華人的娛樂,然而它不只是娛樂,更是深層文化的累積,代表著華人的一種藝術。

“戲曲文化艱深,年輕人難以接受,所以需要簡化。”

年輕但資深的戲曲文化人兼檳城潮藝館館長吳慧玲表示,戲曲要與年輕人銜接,就需要年輕化。

吳慧玲的家庭,從外曾祖母開始,一家五代都與地方戲曲淵緣甚深,其母親祖上兩輩皆是戲曲演員,母親是潮州木偶劇班負責人,她自己一度是潮州劇團負責人,現在則是檳城,甚至是全馬推動潮劇的重要推手,她的子侄也在潮州木偶劇班內。

面對非議也要改變

讓戲曲與年輕人接軌,年輕化無疑是重要方向,雖然她認為傳統戲曲可能還無法與科技妥善結合,但至少在內容上需要年輕化和簡化,以吸引年輕人進入其中;打開這扇大門后,年輕人才有興趣探索戲曲的深層文化。

另一方面,戲曲在保留傳統的大前提下,需要有更多的創新,演一些年輕人看得懂和覺得有興趣的內容,擴展他們對戲曲的視野,發現戲曲有趣的一面。

“要讓戲曲不死,就要創新,例如創作和演出屬于大馬的故事;甚至服裝也需要有所改變,但基本語言不變。”

她指出,如果年輕人看一場戲曲就用了3個小時,而且全都深澀難明,就無法得到年輕人關注;唯有透過創新方式,才能讓他們慢慢接受。

創新者需要思維,也要有勇氣,並不是每一個繼承傳統戲曲衣砵者,都能接受創新的一套,創新者可能需要面對一些指責。

“每個戲曲劇種都一樣,需有人去打破它;走快了就有掙扎;想要攀過那道藩籬,就可能面對非議,主要還是看創新者如何去做。”

檳城著名潮州戲班之一中玉樓春的東主蔡瑞漢,雖然目前已不再經營戲班,但相當支持吳慧玲的創新和年輕化的想法。

“我支持新一代的吳慧玲繼續下去,戲曲內容需要創新或通俗,不一定要像舊有的潮劇比手劃腳,也不要太誇張,希望能和現代戲劇一樣。”

他坦言,老一代戲迷可能會說這不倫不類,不知在演些什么。

然而,他堅定的指出:一定要改變!戲曲以較誇張的形式表演,學戲的也很麻煩,就如一個老生學拉一個胡子,也要拉了很多年,才能把拉胡子的動作演得很傳神。

傳統戲曲強調功架,這與現代的戲劇形式不太一樣,蔡瑞漢雖然是資深戲曲人,但卻有著開放和開明的想法,期待戲曲的改變,可以增強戲曲的生命力,讓更多年輕人因而發現戲曲的美好。

擬走入校園培養小孩興趣

吳慧玲偶會接觸到一些喜歡看戲曲的年輕人,探問之下,才知他們喜愛戲曲的原因,大多數是因為小時候常跟隨家中長輩看大戲,從中產生興趣。

由于這個因素,她希望把戲曲帶入校園,從小培養小朋友看大戲的習慣,讓他們知道並非拜神時才看大戲,明白它是華人的文化藝術。

“這個計劃還未開始,需要先送出計劃書,看學校接不接受。培養小孩子這個習慣很重要,我會從檳城的學校開始,再考慮轉至全國。”

她指出,預計會在今年開始進行計劃。

雖然這個進校培養小朋友認識戲曲的計劃充滿挑戰,她覺得就是需要嘗試,否則並不知道是否可行;她認為,如果這個進校計劃成功,期待其他地區的團體,尤其是各地的方言會館可以仿效這個方式。

與商業結合或有生機

傳統戲曲是一種文化,也是一門生意,戲班的經營者、演員、樂師即是賴以這個文化為生。

現代社會是一個商業社會,文化與商業接軌,或能為式微的戲曲文化帶來一線生機。

“搞藝術也要吃飯,商業就是金錢,藝術可與金錢掛鉤,但后者不能掛帥,兩者之間需找到平衡點,不能失去藝術本身的價值。”

吳慧玲雖然不反對文化與商業合一,但她強調前者必須是主導者。

老一輩的戲曲文化人雖然知道商業與文化結合的優點,但他們堅信應該是商家主動尋求文化的配合和支持。

吳慧玲也有同感,但她反思戲曲文化的現況后,不禁覺得文化工作者或應主動出擊,尋求商業方面的支持,並且向他們展示文化部份應該得到支持的原因。

華人較重視教育

華人重視教育,對于文化則有不一樣的檢視標準,尤其是傳統戲曲,甚至不把它視為一種文化。

“這里的人比較注重教育,願意把錢投放進去,如學校,但是文化和戲曲藝術就未受到關注。”吳慧如感慨戲曲文化並未受到重視。

一直以來,華社人士視大戲演出為一種娛樂,相信那是演給神明觀看,並不知道戲曲本來就是一種文化。

“即使有人知道了戲曲是一種文化,但這群有心人或有看到這個文化需要的人,並沒有身體力行。”

她表示,口頭上說重視文化和真正去做是兩回事,因此戲曲文化依然沒有得到太大支持。

陳亞利:未來或被台演員取代

現年57歲的陳亞利,30歲那年從樂隊樂手轉為戲班的樂師兼演員,20多年過去了,他依然浸淫在歌仔戲的海洋中。

“現在很少看到戲班有年輕演員,目前我所在的戲班演員都40歲以上,如果戲曲演員有興趣和懂保養,70歲以上繼續唱戲都沒問題。”

大馬華裔年輕人對于戲曲敬而遠之,他也無可奈何,他羡慕台灣依然有年輕人對戲曲存有熱誠,而且不少是專業演員,當成一份職業。

“如果我們這些老一代退下了,台灣人就會取而代之。”但是,他相信十年八年內,大馬歌仔戲還不會被淘汰。

木偶劇掀一陣風

65歲的杜查慕,自12歲開始就參與潮州木偶劇,至今已有50余年。

她的奶奶和母親皆是潮州戲班戲曲演員,但母親由于演戲生活不易,並沒有打算讓她學戲,未料在機緣巧合下,她還是與大戲扯上關係,而隨著一位朋友一起向木偶劇師傅學習。

一晃眼50余年過去了,她也從木偶操控者轉為后台的樂師,目前就是讓新一代年輕人有機會學習。

“這個行業找的到吃就要繼續做,現在是沒有人坐我的位子,如果有,我也想退下去了。”

杜查慕的木偶劇團在檳城極負盛名,現在是她決定要不要接受邀請演出木偶劇,並不擔心沒有客源。

如今,雖然潮劇戲班劇減,但木偶劇班這兩年來卻有日漸受歡迎的趨勢,許多神誕或白事都想請木偶劇班演出。

對于這種現象,杜查慕的女兒吳慧玲說:“這只是一陣風,相信由于經濟不景氣,木偶劇的戲台小和費用便宜,人們便請木偶劇班演出。”

鍾秀香:經營戲班不易

今年59歲的鍾秀香與丈夫蔡瑞漢,曾共同經營中玉樓春戲班,也上台演出一些角色。

在大馬,要找戲曲演員並不容易,由于戲班需要常年奔波到不同地方演出,吃睡不定時,而且想要找到合拍的工作人員也不容易,因此經營不易。

經營一個本地戲班,大約需要三四十個人手,而且薪金以月計,不管有無演出,照樣要發薪。

戲班的支出項目林林總總,又不擔保能有固定收入,鍾秀香表示,她和丈夫于2007年終于決定放手,結束經營。

她的42年戲班生涯結束后,目前雖然不在這個行業內,但還是期待新一代戲曲工作者,可以繼續推動戲曲文化工作,讓這個文化和老行業,繼續傳承。

退休演員為木偶劇代唱

61歲的吳麗珠,早在40余歲就從潮州戲班退休,但近年開始參與木偶劇的演出,以其唱大戲的聲音,為木偶劇代唱。

12歲開始上台演大戲至今,她的唱功已駕輕就熟,在幕后為木偶劇代唱,幾乎沒有難度,甚至可以數種角色的聲音演出,把唱功發揮得淋漓盡致。

“神廟大日子就要在台上唱木偶戲。相比上台演戲,做木偶劇比較容易,一來不用打扮,二來不用穿戲服。”

她自嘲,如果上台演戲,上了年紀老眼昏花,連化妝都會有困難。

從吳麗珠身上,看到戲班演員的另一個出路,就是可利用他們純熟的唱功,為木偶劇代唱,這或是也是一個延續戲曲生命的方式。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