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再調整教育方案 增上課時間 結合科目 | 中國報 China Press

教育部再調整教育方案 增上課時間 結合科目

獨家報導:丘惠萍
(吉隆坡15日訊)教育部又“我行我素”?!該部被指在未與民間教育團體洽商之下,自行調整教育方案,這回是明年華小第一階段增加每週上課時間,以及把4個非主要科目結合成2個科目。



教育部經過6年時間落實小學課程標準(KSSR)網要及全面檢討后,延續作出調整,即明年在華小第一階段,將每週上課時間從1380分鐘增至1500分鐘,其中3個科目上課節數也調整,即英文從5節增至6節、數學從6節增至8節及科學從2節增至3節。

4個非主要科目也將結合成2個科目,如體育與健康結合成體育健康教育;美術與音樂結合藝術教育,每週各有3節課。

全國校長職工會副總會長王仕發今日接受《中國報》訪問時說,這項調整幸好沒有動到華文和國文課時間,否則又有爭議。



他說,教育部過去調整課程時,都會邀請教育團體討論,此次課程卻是教育部自行定案;他個人隱憂是,萬一一朝教育部動到華文課時間,怎么辦?當定案已成定局,要怎樣辯駁?

師資需調整

王仕發促請教育部維持以往做法,即通過與教育團體協商擬定教育方案或作出調整。

提及某些科目節數增加及結合,王校長說,隨著上課節數增加,老師人手卻沒增加,這意味老師教學節數會增加,工作量也變相增加。

他指出,學校行政也需跟著調整,主要師資人手與專長分配涉及技術性問題,好比每位平均要分擔多少節課,老師是否具有兼教不同科目的專長等,這些都需要花時間和心思安排。

不過,王仕發認為,增加英文節數是很好的,這符合提升華小英文水平的需求。

考量課程結合可行性

資深教育工作者吳建成校長說,課程結合是很好,只是可行性的問題。

他舉例,音樂和美術同是藝術,但其獨特性未盡相同,音樂偏向聽覺,美術傾向視覺觀察。

“體育和健康也一樣,前者強調肢體動態和體格鍛煉,后者傳授營養飲食,當中也包含科學理論的知識,所以說,這些非主要科目看似簡單,但其實也不簡單且很重要的。”

他續說,課程設計的人必須瞭解各科目特質,才能將結合課程融會貫通,進而引導學生在理論與實踐之中。

此外,他認為科學只增加一節太少了,若能給學生更多時間動手做試驗,有助加強學生實踐技能,這是培養國家科學發展與研究人才,就應從小學開始推動發展的起點。

華小第一階段課程調整,每週上課時間表
註:★(受影響科目)
受影響科目
目前
調整后
英文 5節(150分鐘) 6節(180分鐘)
數學 6節(180分鐘) 8節(240分鐘)
科學 2節( 60分鐘) 3節( 90分鐘)
其他不受影響科目
馬來文 10節(300分鐘)
華文 12節(360分鐘)
道德教育 4節(120分鐘)
體育與健康教育 3節( 90分鐘)
藝術教育 3節( 90分鐘)
週會 1節( 30分鐘)
科目結合
體育 + 健康 = 體育健康教育  
音樂 + 美術 = 藝術教育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