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70年不变 古早味叻沙传第三代 | 中国报 China Press

风雨70年不变 古早味叻沙传第三代

李金华(左起)与妻子彭兰英一同在大马花园经营「李记柔佛辣沙」,获得许多人老新山人的光顾与支持。
李金华(左起)与妻子彭兰英一同在大马花园经营「李记柔佛辣沙」,获得许多人老新山人的光顾与支持。

报导:刘丽敏
二战结束后具70年历史的李记柔佛辣沙,至今已传到第三代,将具古早风味的叻沙(辣沙)味道,传承至今天,也见证新山数十年的发展变迁。



李记柔佛辣沙东主李金华(67岁)接受《中国报》访问时指出,已故母亲陈玉珍在年轻时,于1946年已在新山一带独自一人挑着扁担,兜售自煮的叻沙。

“当时我还很小,妈妈就背着襁褓中的我去卖叻沙,过后妈妈生病了,由家中的大哥接手卖叻沙的生意,过了不久,妈妈于1949年去世,那一年我才6岁。”

他说,当时妈妈在现址新山中央警署后方,一排已拆掉俗称为“旧三楼”建筑店屋旁的“绿色巴士站”卖叻沙,很多人在巴士站等着绿色巴士到新加坡,搭客便会趁著等巴士时买叻沙吃。



以手推车卖叻沙

“这是许多老新山人的共同回忆,那时候要去新加坡的人,都会等着绿色的巴士到新加坡,大家都称巴士站为‘绿色巴士站’。”

他说,母亲去世后,大哥接手叻沙生意,开始以手推车卖叻沙,一来可省下劳力,二来可装更多碗筷。

他也说,当时哥哥在纱玉街老巴刹、黄亚福街的巴刹、百货公司与总车站附近兜售叻沙,生意不错,最高记录一天都赚到39令吉。

“以前一碗叻沙只卖10仙到30仙,例如一碗无料的叻沙只卖10仙,到最大份的叻沙内有两粒鱼丸与两片豆腐,一碗也只卖30仙,所以一天若赚到逾30令吉,算是很好卖了。”

他说,当他就读小学四年级时,就开始跟着大哥兜售叻沙,直到小学毕业后,因大哥健康转差后,换他挑起到外卖叻沙养家的重担,与两名哥哥、三名姐姐与父亲相依为命。

广告商助取店名

一场西亚战争,源自于李金华母亲的叻沙,才开始命名为“李记柔佛辣沙”。

李金华说,“李记柔佛辣沙”名字由来非源自李家主意,而是广告牌供应商出的主意,对方说,“即然来自柔州,就叫李记柔佛辣沙吧!”

李金华忆起,当初在1973年发生西亚战争,导致物价起飞,业者才开始将所卖的物品或食物标价,他也就找了个广告牌商替叻沙摊位做标价牌。

“即然要做牌子,就干脆做个招牌好了,我不知要起什么名字,所以广告牌商就说,我们来自柔州,就取名‘李记柔佛辣沙’好了,这个名字就沿用至今。”

他说,由于当时市政府打击非法流动小贩,同年“李记柔佛辣沙”正式在纱玉街的新悦香咖啡店开摊经营生意,并于2008年8月31日,搬来大马花园峇迪路的纪金发茶餐室至今。

有缘人口述历史
还原母亲那些回忆

“一个有缘人,告诉我母亲在数十年前,挑着扁担兜售叻沙的点点滴滴,还原我所遗失有关母亲的那段回忆。”

李金华说,去年有一名老新山人前来纪金发茶餐室吃叻沙时,并自我介绍后,述说在年轻时,曾光顾他母亲当时兜售的叻沙,味道仍然记到今天。

“这名老新山人,就是新山南大校友会的监事黄俊六,他还说起当年母亲背着小时候的我,在路旁卖叻沙的经过,我才有机会填补那块母亲空洞的回忆。”

他感慨,因为母亲在他6岁时去世了,记得的回忆不是很多。”

他说,也因为如此,黄俊六的这段口述历史,还了他一个小心愿,让他更了解母亲当时的坚强。

“李记柔佛辣沙”传承至今,直到李金华的大儿子李志忠(42岁)时,未曾想过修改“李记柔佛辣沙”的传统味道,因为得传承李金华母亲当初所煮的叻沙原味。

李志忠:坚持保留原味
冀设原料供应厂

“李记柔佛辣沙”传到第三代,仍坚持保留原有味道,让新山人能吃到叻沙原味。

李志忠说,有许多到外地或外国做工的新山人,每当回到新山都会品尝“李记柔佛辣沙”的味道。

“顾客在吃完叻沙后,就会和我们说终于找到了我们,因许多人不知道我们搬来新茶餐室。”

他说,“李记柔佛辣沙”味道偏淡,不比其他叻沙以重口味为主,但仍获得本地人喜爱。

他说,除了有时协助父亲与母亲所经营档口之外,目前主要批发叻沙的汤料给其他叻沙档口,希望将来还能设立原料供应工厂,扩充生意。

“目前所供应叻沙原料中,除了鱼丸是用机器来打鱼浆制成,其余的叻沙原料如豆腐与豆皮,还是以手工制成。”

另外,他不想历史悠久的“李记柔佛辣沙”招牌被他人冒用,所以公众如有任何发现或疑问,可联络他:012-7019908。

李记柔佛辣沙

营业年份:1946年

地址 :大马花园峇迪路的纪金发茶餐室


*本网站有权删除或封锁任何具有性别歧视、人身攻击、庸俗、诋毁或种族主义性质的留言和用户;必须审核的留言,或将不会即时出现。
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