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秘密‧非一般的新山人(中) 从栽种、烘烤到冲泡 刘博干让你尝道地咖啡
报导:刘丽敏
摄影:刘丽敏、部分受访者提供
(新山17日讯)留在新山,泡一杯新山人的咖啡!
从拥有自己的咖啡种植园、到咖啡烘干,以至最后献上一杯杯浓郁的精品咖啡,都是艰辛的过程,但也是最美好的享受。
在新山最早推出精品咖啡的My Liberica咖啡馆老板刘博干,从咖啡豆的种植、栽种、烘烤咖啡豆,到冲泡一杯热腾腾的精品咖啡,都参与其中,这才能领悟出咖啡的苦涩与甘甜。
目前,My Liberica咖啡馆在新山有4间分行,分别在百合花园、茂奥斯汀、古来与五福城,老板之一刘博干为我们娓娓道来,当初创业的心路历程。
店名“My Liberica”有两层意思,其中“Liberica(利比瑞卡咖啡豆)是指一种咖啡品种,“My”即是我,是在刘博干觉得步入人生另一个阶段时,希望能有属于新山人的道地咖啡。
带出咖啡文化
“我希望把本地趋近没落的咖啡品种,再次唤醒大家的味蕾,再把经营咖啡馆的方式,带出咖啡文化之余,也让新山人品尝道地的咖啡,这就是自己做咖啡的想法。”
他说,该咖啡馆特别之处,就是让上门的人参与咖啡豆的每个过程,即从“一颗种子到一杯咖啡的制作”。
刘氏也说,顾客从品尝每杯咖啡时,可从中了解咖啡豆由来及咖啡制作过程,这是他经营精品咖啡馆的宗旨,也是与其他精品咖啡馆的不同之处。
他说,以一般顾客的认知,精品咖啡的味道都是带酸与果香味,而且咖啡豆都是进口的,但他坚持以本地咖啡豆冲泡精品咖啡,因富有道地风味。
“我对咖啡的看法,都是出于咖啡的喜爱与执著,让大家一进入My Liberica咖啡馆时,呈献的气氛,也与其他咖啡馆不太一样。”
坚持到底就能圆梦
起步艰难,只要坚持到底,就能实现梦想!
刘博干侃侃而谈,提到当初于2011年,与弟弟和一名合伙人决定创业时,其实内心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因除了开店成本,还投入很多资金购买咖啡器材。
他更笑说,当初刚成立咖啡馆时,由于咖啡馆内只卖咖啡而已,所以当顾客走进咖啡馆时,看一看只有咖啡的菜单,就起身步出咖啡馆了。
“当初做得非常辛苦,我还一度想开始售卖椰浆饭或叻沙来增加客源,但这与我当初的想法背道而驰,所以最后坚决当初的理念,只想卖最贴进我想法的咖啡。”
刘博干说,大概过了半年后,生意才有起色,一路走过来,目前共开4间分行,一切都是值得的。
“当咖啡馆生意进入顶峰期时,例如每个周末须另聘请一名员工,在店内作带位与协调角色,获得很好的回响。”
开咖啡馆只为味道的执著
刘博干觉得,当初开创精品咖啡馆时,并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一份对于味道的执著。
他说,虽然咖啡馆有赚钱,但看不到收入,因为都把赚来的钱,投入在咖啡机与器具的投资上,这样才能将最根本的咖啡味道,做得更好。
他也说,当生意慢慢步入生意轨道时,他将日常生意交给弟弟打理后,再回到咖啡园里,培植出更好的咖啡豆。
“因为我在台湾读大学时是修读农艺系,农业才是我的专业,所以才想到回到种植领域,加上我有咖啡园,所以才想种出品质更好的咖啡豆,就如回到最原点一样。”
咖啡风味70%来自种植过程
咖啡的风味,70%来自种植过程,就是烘焙前,20%是在烘焙阶段,最后10%才是冲泡的过程,但所有的关系都是环环相扣。
刘博干说,一般的咖啡馆,只可控制咖啡烘焙与冲泡的30%,其他占最大比重的成分,却很难控制其咖啡味道的最初。
“也因为我们是一条龙的服务,从咖啡种植、烘焙到冲泡,我们都参与其中,所以可省去许多中介人的成本,以至让咖啡的品质做得更好。”
他觉得,经营这段咖啡事业的旅程中,过程非常奇妙,也非常珍惜。
咖啡馆如雨后春笋冒起
推动新山咖啡文化
新山近几年咖啡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刘博干说,其实这对新山推动咖啡文化与素质上,起著正面的效果。
刘博干不排除目前后期开设的咖啡馆,都是投资大于兴趣,但他觉得这是正面的开始。
“有的顾客喝过精品咖啡后,去完成咖啡调配师进修课程,就创业设立咖啡馆,我觉得在需求大多供应时,都是没有问题的。”
人物:刘博干
岁数:33岁
角色:My Liberica咖啡馆老板
追寻灵感之余开班授课
陈素凢从陶艺品悟人生
“烤100个陶艺品,可能当中只有一个是成功的。”
陶艺导师陈素凢2008年在大丰花园,成立陶渊集学院,在不断追寻陶艺品的创作灵感时,也不忘开班授课,带领有意学习陶艺创作的成人与孩童,走入陶艺世界。
她希望在创作中,通过一件件在窑中烧出的陶艺品,慢慢领悟出人生的道理,及融入在她的陶艺作品里。
她说,很多陶艺家都常会陷入当呈献一件很好的作品后,就会掉入下一件作品不知要做什么的迷思。
“如果你做得更好,人家会说你进步;如果做得越来越差时,别人就会说你退步,这就是感到害怕的地方。”
她认为,这些害怕的迷思,其实是取决于每个人心态的不同,因陶艺家不仅只是靠技术而已,而是需要多年来,在各个不同领域累积的人生经验。
创作陶艺品得了解需求
陈素凢说,创作一件陶艺作品,也得了解人们使用这件作品的需求是什么,才能在创作与实用上,需求到位。
她举例,当你了解茶道时,就知道茶道中,茶壶设计的需求是什么,那所制作出来的陶艺茶壶,才会符合使用者的需求,在审美与实用上,都能做到相辅相成。
“但往往有时我们在创作时,无法了解当中的需求,所以在创作的道路上,似乎无法取得灵感,甚至觉得缺乏一些东西。”
如何突破,才是每个人的挑战,陈素凢觉得,在探索著一件新作品的诞生时,陶艺工作者或许在创作的当儿,可以尝试其他新事物。
她说,例如亲自髹漆、调制洋灰之外,也可学习茶道等,就学习陶艺以外的新知识,充实自己。
小朋友可练习专注力
小朋友通过学习陶艺,可以练习专注力;患有自闭症的小朋友,可以在群体的学习环境过程,寻找自己。
陈素凢说,开班授课时,曾遇过5岁患有自闭症的华裔男孩,男孩在学校被同学欺负,同学甚至用手捏他。
“当男孩回到家里,无法以简单句子向母亲述说被人欺负的经过,结果,我在课堂中发现男同学身上有瘀青,在我追问下,才知道他被欺负,将此事告诉他母亲。”
她说,也因此,男孩上陶艺课时,一度拒绝和其他同学一起学习,甚至是排斥他们,惟在母亲坚持要求下,希望孩子能与同学一同上课与学习,学习如何融入群体生活,男孩才有所进步。
人物:陈素凢
岁数:27岁
角色:陶渊集的陶艺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