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秘密‧非一般的新山人(中) 從栽種、烘烤到沖泡 劉博乾讓你嚐道地咖啡
報導:劉麗敏
攝影:劉麗敏、部分受訪者提供
(新山17日訊)留在新山,泡一杯新山人的咖啡!
從擁有自己的咖啡種植園、到咖啡烘干,以至最后獻上一杯杯濃郁的精品咖啡,都是艱辛的過程,但也是最美好的享受。
在新山最早推出精品咖啡的My Liberica咖啡館老板劉博乾,從咖啡豆的種植、栽種、烘烤咖啡豆,到沖泡一杯熱騰騰的精品咖啡,都參與其中,這才能領悟出咖啡的苦澀與甘甜。
目前,My Liberica咖啡館在新山有4間分行,分別在百合花園、茂奧斯汀、古來與五福城,老板之一劉博乾為我們娓娓道來,當初創業的心路歷程。
店名“My Liberica”有兩層意思,其中“Liberica(利比瑞卡咖啡豆)是指一種咖啡品種,“My”即是我,是在劉博乾覺得步入人生另一個階段時,希望能有屬于新山人的道地咖啡。
帶出咖啡文化
“我希望把本地趨近沒落的咖啡品種,再次喚醒大家的味蕾,再把經營咖啡館的方式,帶出咖啡文化之余,也讓新山人品嚐道地的咖啡,這就是自己做咖啡的想法。”
他說,該咖啡館特別之處,就是讓上門的人參與咖啡豆的每個過程,即從“一顆種子到一杯咖啡的制作”。
劉氏也說,顧客從品嚐每杯咖啡時,可從中了解咖啡豆由來及咖啡制作過程,這是他經營精品咖啡館的宗旨,也是與其他精品咖啡館的不同之處。
他說,以一般顧客的認知,精品咖啡的味道都是帶酸與果香味,而且咖啡豆都是進口的,但他堅持以本地咖啡豆沖泡精品咖啡,因富有道地風味。
“我對咖啡的看法,都是出于咖啡的喜愛與執著,讓大家一進入My Liberica咖啡館時,呈獻的氣氛,也與其他咖啡館不太一樣。”
堅持到底就能圓夢
起步艱難,只要堅持到底,就能實現夢想!
劉博乾侃侃而談,提到當初于2011年,與弟弟和一名合伙人決定創業時,其實內心承受著很大的壓力,因除了開店成本,還投入很多資金購買咖啡器材。
他更笑說,當初剛成立咖啡館時,由于咖啡館內只賣咖啡而已,所以當顧客走進咖啡館時,看一看只有咖啡的菜單,就起身步出咖啡館了。
“當初做得非常辛苦,我還一度想開始售賣椰漿飯或叻沙來增加客源,但這與我當初的想法背道而馳,所以最后堅決當初的理念,只想賣最貼進我想法的咖啡。”
劉博乾說,大概過了半年后,生意才有起色,一路走過來,目前共開4間分行,一切都是值得的。
“當咖啡館生意進入頂峰期時,例如每個週末須另聘請一名員工,在店內作帶位與協調角色,獲得很好的迴響。”
開咖啡館只為味道的執著
劉博乾覺得,當初開創精品咖啡館時,並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一份對于味道的執著。
他說,雖然咖啡館有賺錢,但看不到收入,因為都把賺來的錢,投入在咖啡機與器具的投資上,這樣才能將最根本的咖啡味道,做得更好。
他也說,當生意慢慢步入生意軌道時,他將日常生意交給弟弟打理后,再回到咖啡園裡,培植出更好的咖啡豆。
“因為我在台灣讀大學時是修讀農藝系,農業才是我的專業,所以才想到回到種植領域,加上我有咖啡園,所以才想種出品質更好的咖啡豆,就如回到最原點一樣。”
咖啡風味70%來自種植過程
咖啡的風味,70%來自種植過程,就是烘焙前,20%是在烘焙階段,最后10%才是沖泡的過程,但所有的關係都是環環相扣。
劉博乾說,一般的咖啡館,只可控制咖啡烘焙與沖泡的30%,其他佔最大比重的成分,卻很難控制其咖啡味道的最初。
“也因為我們是一條龍的服務,從咖啡種植、烘焙到沖泡,我們都參與其中,所以可省去許多中介人的成本,以至讓咖啡的品質做得更好。”
他覺得,經營這段咖啡事業的旅程中,過程非常奇妙,也非常珍惜。
咖啡館如雨後春筍冒起
推動新山咖啡文化
新山近幾年咖啡館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劉博乾說,其實這對新山推動咖啡文化與素質上,起著正面的效果。
劉博乾不排除目前后期開設的咖啡館,都是投資大于興趣,但他覺得這是正面的開始。
“有的顧客喝過精品咖啡后,去完成咖啡調配師進修課程,就創業設立咖啡館,我覺得在需求大多供應時,都是沒有問題的。”
人物:劉博乾
歲數:33歲
角色:My Liberica咖啡館老闆
追尋靈感之餘開班授課
陳素凢從陶藝品悟人生
“烤100個陶藝品,可能當中只有一個是成功的。”
陶藝導師陳素凢2008年在大豐花園,成立陶淵集學院,在不斷追尋陶藝品的創作靈感時,也不忘開班授課,帶領有意學習陶藝創作的成人與孩童,走入陶藝世界。
她希望在創作中,通過一件件在窯中燒出的陶藝品,慢慢領悟出人生的道理,及融入在她的陶藝作品裡。
她說,很多陶藝家都常會陷入當呈獻一件很好的作品后,就會掉入下一件作品不知要做什么的迷思。
“如果你做得更好,人家會說你進步;如果做得越來越差時,別人就會說你退步,這就是感到害怕的地方。”
她認為,這些害怕的迷思,其實是取決于每個人心態的不同,因陶藝家不僅只是靠技術而已,而是需要多年來,在各個不同領域累積的人生經驗。
創作陶藝品得瞭解需求
陳素凢說,創作一件陶藝作品,也得了解人們使用這件作品的需求是什么,才能在創作與實用上,需求到位。
她舉例,當你了解茶道時,就知道茶道中,茶壺設計的需求是什么,那所製作出來的陶藝茶壺,才會符合使用者的需求,在審美與實用上,都能做到相輔相成。
“但往往有時我們在創作時,無法了解當中的需求,所以在創作的道路上,似乎無法取得靈感,甚至覺得缺乏一些東西。”
如何突破,才是每個人的挑戰,陳素凢覺得,在探索著一件新作品的誕生時,陶藝工作者或許在創作的當兒,可以嚐試其他新事物。
她說,例如親自髹漆、調制洋灰之外,也可學習茶道等,就學習陶藝以外的新知識,充實自己。
小朋友可練習專注力
小朋友通過學習陶藝,可以練習專注力;患有自閉症的小朋友,可以在群體的學習環境過程,尋找自己。
陳素凢說,開班授課時,曾遇過5歲患有自閉症的華裔男孩,男孩在學校被同學欺負,同學甚至用手捏他。
“當男孩回到家裡,無法以簡單句子向母親述說被人欺負的經過,結果,我在課堂中發現男同學身上有瘀青,在我追問下,才知道他被欺負,將此事告訴他母親。”
她說,也因此,男孩上陶藝課時,一度拒絕和其他同學一起學習,甚至是排斥他們,惟在母親堅持要求下,希望孩子能與同學一同上課與學習,學習如何融入群體生活,男孩才有所進步。
人物:陳素凢
歲數:27歲
角色:陶淵集的陶藝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