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客室.周末架势堂 家庭不是法庭 没有绝对的对错!
香港著名影视动作演员狄龙
狄龙认为,维持婚姻的行动力比许下海誓山盟都来得重要,而他曾被书里的一段文字提醒了他,那就是“家里不是法庭亦无人是法官,不能说谁对与谁错”,“太太不开心一定是为夫者做得不好,或者是不了解她、跟她想法不一。”
“女人与男人的生理/思想状况本来就大不同,女生之所以爱血拼,是天生爱美的本性,同时也为了取悦回丈夫呀!也因为这样,世界经济才能持续转动啊!”他指出,若是每个为人夫者能够这样想,心里必然舒坦很多。
一个太太不满足,一千个太太也不会满足
回想当年,狄龙长得高大挺拔、英俊潇洒,又是侠客英雄人物,自然迷倒不少女生,他是怎么抵得住诱惑,对这段婚姻始终如一的呢?“坦白而言,男人与生俱来想要拥有成就感,也曾想过何以昔日的大人物皆风流倜傥,男人该享有艳福吗?”
他不讳言,当一个人名成利就,难免容易堕入外界的诱惑,他后来发觉到:花前月下,镜花水月;为欢几何,转眼成空,“若是一个太太都不满足,一千个太太也不会满足的,家的满足点是给到你温柔、过程、向往跟信任。”
“当外界传我有女朋友时,太太开始担忧且求神拜佛;后来给我知道以后,我觉得她是在乎我的,我不能不理会其感受,最终受伤害的是我,因为她也可以找男朋友,回头担忧的那个人是我呀!”
“所以,既然自己说过的承诺就要信守,除了保护她以外,也不得伤害其他女人,否则的话,你是个不负责任的人!”他醒觉到,很多事情是要适可而止的,另外,他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为了这种事情而伤心。
多应酬不如多关心家人
观赏过《我来自纽约》后,狄龙得知有的朋友感到特别开心,因为情绪找到抒发的出口,“那些以前做不到的事情,如今被电影提醒了,回去以后,可能紧拥著久未抱过的爷爷婆婆。”
在拍罢这部戏后,他坦言,对儿子和媳妇任祉妍给予更多包容。此前,他看到两人有了孩子以后,依然还要频繁出外应酬,而不在家时都把孩子交托给佣人照顾,难免会有意见。
如今,他体谅到此乃年轻人该有的生活状态,“到了某个时候,他们必然会想到:有时事情是不能假手于人,亦无法用金钱来换取的。”对于儿子初为人父的表现,他予以肯定,“举凡换尿布、喂奶、覆诊呀,他都做,也会在网络上搜索相关的育婴资讯。”他声称,这并非受到他的影响,而是儿子自动自觉去了解和寻找答案。
尽管他跟儿子一家人不住在同一屋簷下,却维持一家人每天一起用餐的习惯。他说,时下的老人家往往不敢打扰孩子的生活,因为生活艰难,在茶餐室或公园里,看到最多的是老人带孙子的情景,反之的情况却很少见,“这是导致老人家闷闷不乐的原因之一。”
他提醒大家,既然我们都知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人生最大遗憾,何以孝顺不趁早呢?“与其把过多时间用来应酬外人,不如把时间花在家人身上。”
此外,与儿子同住的还有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家,平日生活自理能力难免缺损,“小事如吃饼干时,饼干碎散落一地,我都会告诉他:要学会多点包容老人家,把他当小孩吧!”父母曾在我们小时付出过他们的等待、耐心与爱,当父母年迈时,我们怎能对他们失去包容之心呢?
要有一双发掘美好的眼睛
狄龙的小孙女谭晴(Renee)也9个月大了,这位爷爷又做了哪些准备以迎接孙女的初成长呢?他不假思索地就吐露出“包容”两个字,包容是做人谋事的美德,更是一种无声的教育。
“我们这一代人是从贫乏环境步入富足生活,而现代许多孩子都生长在这个环境里,因此当代为人父母者面对孩子的最大问题是‘不患不爱,患爱而不知教也’。”他解释,不是父母给孩子的爱不足够,而是现代孩子不同于以往,他们或许以为苹果是白色的,因为习惯了有佣人侍候。
他认为,现代孩子缺乏亲身经历,《我来自纽约》要探讨的正是当今社会所面对的问题,“人们的生活也因着科技太过发达,以致产生了疏离感。”
我们都忘记了,所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哪怕经得起岁月考验,也敌不过完成生老病死后的嘎然而止。当戏里的阿公林春根,骤然听到女儿淑娴工作的地点发生地震,女儿又误以为手机留言是爸爸的遗言时,两人才惊觉不能失去对方。
他例举一个真实例子,“曾有个农历新年,我拿红包走到邻居家打算给对方的孩子,却意外得知其孩子前一天去世了。”他叹道:“我们要知道人生苦短,世事无常呀!”我们永远不会知道一时的疏离感会在何时换来永远的遗憾。
抱持感恩心 不虚度此生
他适时地引用了《菜根谭》里一句不可虚度光阴的警世名句:“天地有万古,此身不再得;人生只百年,此日最易过。 幸生其间者,不可不知有生之乐,亦不可不怀虚生之忧。”
他接着说:“生命中有很多事情是我们掌控不了的,所以,每天要过得开心,亦要抱持感恩的心,才不至于虚度此生!如此简单道理,我们为何不懂?”
狄爷爷又会把哪些做人处事的价值观传授给孙女呢?“这个世界不缺美好事物,但缺乏的是发掘美好的眼睛。”他随之借用宋代无门慧开禅师的诗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来呼应这番话。
他有感而言,人们拥有的是无尽的四时景色,怎能不珍而重之呢?“更何况,清风明月本无价,江山风月亦无主,闲者得之呀!”此话里头,他首一句取自北宋文学家欧阳修(1007年~1072年)的长诗《沧浪亭》,下两句则是借用同为宋代杰出诗人苏轼(亦称苏东坡,1037~1101)搬到黄州临亭后的心境记录。
这段文字意即“大自然景物无价亦无主人,懂得欣赏它的人才能拥有这些美不胜收的财富”,狄龙认为,世界有许多美好的事,为人不能自私而要有大我精神,多与他人分享美好的心情感受。
文字力量大多阅读长智慧
在简短却又获益良多的访问里,眼前的狄龙大哥不只是个戏里的英雄豪杰罢了,他还是个饱读诗书满腹墨水的智慧长者!他声称,最爱的是中国唐诗宋词的美,字字句句里有很多警世人生的良言悟语。
记得爵西导演在面子书一篇文章里曾提及,她前往香港与狄龙会面谈论剧本时,后者手中拿着一本书,后来,更跟导演建议把他在戏里的主角名字由“林铁根”改为“林春根”,他回答我:“是呀!那本书的名字叫《菜根谭》,这是一部集儒、道和释三家精华和人生哲理于一书的著作。”
这本由明朝万历年间洪应明所著的传世之作之所以命名为《菜根谭》,那是因为古人有言:“得常咬菜根,即做百事成”,“我见爵西首次执导电影,冀望她能吃得苦中苦,不追求不必要的享受,只要专心致志,这部电影一定会很出色,他日她也将成为人上人。”
此外,他提到参天大树从地生,既然戏里的孙女莎拉(Sarah)从国外回来,其母亲也有对莎拉灌输中华传统文化,他认为,这孩子必定了解“进屋叫人,进庙拜神”等的人情世故,而这部戏其实大量传递了华人追本溯根民族之性的讯息。
他先前有提到“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再加上整部戏存在“水有源,树有根”的本质,于是,他便取两段文字一前一后的字眼,得出“春根”这个名字。
对他而言,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皆是生活中的基本练习,而他的生活状态更是学海无涯的典型例子,平时除了阅报习惯,他特别推崇香港三大才子─金庸、蔡澜和倪匡三人的杰作,如今也阅读香港畅销专栏作家陶杰的文章。
“他们的智慧是非常独特的。”他喜爱他们说的话言之有物,写的文章掷地有声,他从中有感于文字的力量大于一切,“文字是可以改变人生的。”
接拍正面电影推崇良知文化
在看罢狄龙主演的《我来自纽约》后,许多观众似乎跟他有久别重逢的感觉,并且希望他能继续接拍更多好电影,狄龙声言,未来会选择性的接戏,条件是不拍推崇不良文化的电影。
他过去拍了好些黑社会电影,后来,也拍了《包青天》(1995年的电视剧)和《廉政第一击》(1993年的电影),他懊恼地说:“但是,这个社会不会因为我拍了包青天而变好,观众也不会看了廉政公署后变得乖巧,可是,黑社会电影却轻易让人跟随在戏里面的言行举止。”
他感叹,这是人的本性,“学坏容易,学好难嘛!”所以,未来他会挑选以帮助弱小社群为内容的电影,为接戏的基本条件,“加上角色正面点、阳光点的,就会予以考虑。”
如今把大部分心思和时间投入在小孙女身上,他依然通过观赏电影来增进各方面的知识,不久前,他就看了日本知名导演是枝裕和执导的《海街女孩日记》,他说,这部电影讲述无私的爱,进而触发观众去关注这个社会出现的种种分歧,追根究底,是个人私心作祟。
张爵西有能力表达心底话
纵横影视界近50年,狄龙是演员也是观众,直至今天,他依然从电影中吸取养分,“这样可以通过电影来窥探一个导演的动机。”话至此时,他以周星驰的《美人鱼》为例,戏里有句话:如果世界上连一滴干净的水,一口干净的空气都没有,挣再多的钱又有什么意义?
“如此浅白平淡的说话,却能呈现深刻的意涵,观众易懂兼且有所得着。”他认为,单从一句台词就能知道导演多有“heart”,进而反映其人之正直,以及背负的使命感。
当话题转到爵西,他欣喜地说:她有不错的表现,“可以看得出,她在这方面有下功夫。”对于张导从昔日模特儿、歌手一路转身为电影监制,如今拍出其人生的首部电影,他形容她像是从山上滚下来的石头,如今成了鹅春石!
“她变得更圆滑了。”有人说:人生是一场圆滑的旅程,它就像鹅春石在经历长时间的冲击以后,变得又圆又滑,不再跟其他石头形成激烈摩擦,前路更通顺、更远了!
“现在的她有能力把心底话诉诸于纸上,再呈现给观众。”狄龙如此说,是因为《我来自纽约》以电影形式跟观众会面之前,爵西也跟大马红蜻蜓出版社携手推出了电影小说和漫画,凸显这个社会温情故事的可读性与可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