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清海:统一方便学习 《大词典》缩小华语用词差异 | 中国报 China Press

周清海:统一方便学习 《大词典》缩小华语用词差异

独家报导:和碧君
(吉隆坡19日讯)《全球华语大词典》学术顾问周清海博士指出,即将在6月出版的大词典,有助缩小华语使用区的用词差异,减少交流上困难,也方便外国人学习汉语。



他说,10年之后的华语用途越来越广,但华语区在用词上有太多的差距,造成交流上的困难。

“你有你的用词,我有我的用词,这叫外国人怎么学?例如马来西亚的华语,与台湾、香港、新加坡的用词不同,这会造成交流上的困难,出版《全球华语大词典》,能解决这方面问题。”

周清海也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他接受《中国报》专访时,针对《全球华语大词典》的编审与出版,发表上述谈话。



他说,随着华语使用越来越广,华语区应思考尽量统一词语问题,例如马来西亚与新加坡使用的“巴刹”与中国的“市场”、“ 德士”与“计程车”或中国的“打的”,都造成华语使用的困难。

“如果统一字词,减少用词差距,对华语区有帮助,对外国人学习汉语也有好处。”

周清海指出,《全球华语大词典》的出版,是把华语区出现的词汇融合,与规范是两回事。

语言需自然融合

他说,出版《全球华语大词典》对中国的意义是,语言需自然融合与协调,而不是通过规范来达到语言融合。

“在台湾,你要她跟你的规范,那会很反感的,在香港也一样;语言的融合,不是靠你的规范,而是让它慢慢融合。”

周清海透露,《全球华语大词典》的每个词汇,都会注明使用地区,以增加使用者对有关词语的了解。

“从使用的地区,可以看到词汇的趋势,越多人用词语,将来会在华语区留下,较少人用的,就要考虑是否继续使用。”

《大词典》汇集9万词语

商务印书馆编审余桂林透露,《全球华语大词典》汇集8万至9万个通用华语字、词,目的是缩小华语使用词语的差距。

他说,《全球华语大词典》并不强调规范,反使强调华语的沟通功能。

余桂林也是《全球华语大词典》项目组成员,他说,意见征求组已分别召开港澳组、台湾组的征求意见会议,并在本月15至20日,在新加坡及马来西亚召开会议,征求新、马学者与文化工作者,提出在地特殊用词的看法。

他说,学者、专家对《全球华语大词典》的出版,给予大力支持,商务印书馆也投入很多人力,以促成大词典的出版。

《全球华语大词典》被列入中国国家“十二五”出版规划重点出版项目,并获得中国国家出版基金的支持。


*本网站有权删除或封锁任何具有性别歧视、人身攻击、庸俗、诋毁或种族主义性质的留言和用户;必须审核的留言,或将不会即时出现。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