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報導:和碧君
(吉隆坡19日訊)《全球華語大詞典》學術顧問周清海博士指出,即將在6月出版的大詞典,有助縮小華語使用區的用詞差異,減少交流上困難,也方便外國人學習漢語。
他說,10年之后的華語用途越來越廣,但華語區在用詞上有太多的差距,造成交流上的困難。
“你有你的用詞,我有我的用詞,這叫外國人怎么學?例如馬來西亞的華語,與台灣、香港、新加坡的用詞不同,這會造成交流上的困難,出版《全球華語大詞典》,能解決這方面問題。”
周清海也是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客座教授,他接受《中國報》專訪時,針對《全球華語大詞典》的編審與出版,發表上述談話。
他說,隨著華語使用越來越廣,華語區應思考盡量統一詞語問題,例如馬來西亞與新加坡使用的“巴剎”與中國的“市場”、“ 德士”與“計程車”或中國的“打的”,都造成華語使用的困難。
“如果統一字詞,減少用詞差距,對華語區有幫助,對外國人學習漢語也有好處。”
周清海指出,《全球華語大詞典》的出版,是把華語區出現的詞彙融合,與規範是兩回事。
語言需自然融合
他說,出版《全球華語大詞典》對中國的意義是,語言需自然融合與協調,而不是通過規範來達到語言融合。
“在台灣,你要她跟你的規範,那會很反感的,在香港也一樣;語言的融合,不是靠你的規範,而是讓它慢慢融合。”
周清海透露,《全球華語大詞典》的每個詞彙,都會注明使用地區,以增加使用者對有關詞語的瞭解。
“從使用的地區,可以看到詞彙的趨勢,越多人用詞語,將來會在華語區留下,較少人用的,就要考慮是否繼續使用。”
《大詞典》匯集9萬詞語
商務印書館編審余桂林透露,《全球華語大詞典》匯集8萬至9萬個通用華語字、詞,目的是縮小華語使用詞語的差距。
他說,《全球華語大詞典》並不強調規範,反使強調華語的溝通功能。
余桂林也是《全球華語大詞典》項目組成員,他說,意見徵求組已分別召開港澳組、台灣組的徵求意見會議,並在本月15至20日,在新加坡及馬來西亞召開會議,征求新、馬學者與文化工作者,提出在地特殊用詞的看法。
他說,學者、專家對《全球華語大詞典》的出版,給予大力支持,商務印書館也投入很多人力,以促成大詞典的出版。
《全球華語大詞典》被列入中國國家“十二五”出版規劃重點出版項目,並獲得中國國家出版基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