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年無怨無悔 鄭譚運畢生奉獻報壇 | 中國報 China Press

64年無怨無悔 鄭譚運畢生奉獻報壇

參與報業工作超過60年,鄭譚運至今無怨無悔。
參與報業工作超過60年,鄭譚運至今無怨無悔。

一個人在一個行業內能有多少個10年?能待上二三十年已是老臣子,待上超過60年的人,相信非常熱愛有關行業,否則怎么捨得在同一個領域中,付出一甲子?



78歲的鄭譚運,14歲就和報紙結下不解之緣,從半工半讀的中學生兼報章代理派報人,到晉身媒體工作者,注定在報界留下難以磨滅的記憶!

1952年,14歲的鄭譚運入讀吉隆坡尊孔中學,因家境貧窮而半工半讀,在蘇丹街火車站旁的梁章書報社從事書報工作。

“我的求知慾強,充滿好奇心,從小就喜愛新聞事業,所以就與它結緣。”回首往事,鄭譚運表示他對新聞事業無怨無悔。



他投入社會工作時,先后在《鐘聲報》、《馬來亞通報》、《達報》、《中國報》工作,除了在採訪部擔任記者,也在發行部、賬務部和廣告部任職。

“相信曾有在報館做過4個部門的人只是鳳毛麟角,甚至我相信至今僅我一人而已。”

他今年已78歲,決定為自己過去的所見所聞和工作經驗,透過撰寫《陳年舊事話報壇》這本書,理出一個小小總結。

“這本書除了是溫故知新、分享過去與現在報壇所見所聞和經歷,也希望讓廣大讀者、同業和后輩,有機會瞭解和參考華文報壇的歷史痕跡。”

分享經歷

他說,在報章工作數十年,積累許多人生寶貴的經驗和回憶,其中甜、酸、苦未為外人所道,然而也有快樂的一面。

“我遇到的人,及採訪工作中處理的各項事務,都在豐富著我的報壇生活。”

他希望能與更多人分享這些經歷。

在他的回憶中,二戰前后,各類型的大馬華文報章百花齊放,不論大報小報,皆有自己的一片天。

他分析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或許是當時報章只在印刷法令規管下,只要有印刷准證就可辦報和出版報紙。

“20世紀五、六十年代,新加坡、南馬和北馬報紙種類繁多,反而不似現在,報章大多數只集中在中馬一代,當時的中馬反而只是一個華文報章銷售站點。”

清晨4時起床派報

當年,鄭譚運每日清晨4時就起身到書報社工作,首先是到當年位于峇都律中南區附近的《中國報》印刷廠領取報紙,分派報紙給報販,完成手頭上的工作后才去上學。

他騎著腳車領取報紙,清晨涼風習習,加上才從睡夢中醒來,睡意未消,有時下一場雨才能讓他清醒起來。

有時倒楣起來,睡眼惺忪的他把腳車騎進水溝,除了跌傷,報紙也“泡水”,當時想到會被老闆責罵,就已欲哭無淚了。

每日清晨早起,工作后再到校上課,他的精神因此不佳,到校上課時,就常和“周公”約會;然而,當時學校老師相當體諒像鄭譚運這類半工半讀的學生,就會讓他們到教室后方位子“休息”。

而且,師長相當寬容這類家庭貧苦、需要工作的學生,例如鄭譚運的英文科成績不太理想,可能影響整體成績時,老師就會悄悄加分給他們,鄭譚運即是“受惠者”之一。

在華文方面,他除了上課外,也加入當年林連玉的桃園夜學補習,藉此鞏固他在華文方面的基礎,並為加入報館當記者奠下基石。

寓採訪于慈善公益兩三事

鄭譚運在擔任《馬來亞通報》記者期間,負責採訪一些救濟新聞,其中數個新聞依然令他印象深刻,除了完成採訪報導的工作,因此也幫助了有需要的人,有著特別意義。

◆工友工作意外去世,助遺孀和5名孩子籌款。

1970年代,鄭譚運一位朋友通知他,有一名建屋工程打樁工友跌死,遺下妻子和5名孩子,需要有人給予協助。

于是,他報道了這則新聞,引起許多讀者共鳴,收到捐款達數萬令吉,改善了這一家人的生活。

該名工友遺孀非常感激他的報導,逢年過節都要送上一只雞答謝他,但鄭譚運婉拒對方好意,認為他們應該把雞留給自己,同時聲明報導新聞是他的工作和責任。

◆老人養育兩個患病子女,鹽水撈飯過活。

日治時期,許多人窮得只能煮番薯粥、木薯飯、玉米飯充肌,這些鄭譚運都經歷過,但當他在1970年代採訪鹽水撈飯過活的一家人,還是難過的留下男兒淚。

當時,有一名70餘歲的老人家,每天只能到市場售賣自己種植的小量蔬菜,但是收入不足養活一家三口。

他在友人通知下,採訪了這則新聞;當他上門看到做媽媽的老人家,只能與兩名患有小兒麻痺症的子女,以鹽水撈飯充飢,他難過的當場捐助了50令吉。

當時這個數目可能是自己整個月的生活費了,但他現場所見太過震憾,就毫不猶豫的捐出了自己的收入。

報導刊登后,籌得數萬令吉捐款,改善了這一家人的生活,然而,他提起這一件事,依然眼眶泛紅,仿佛一切還歷歷在目。

◆小孩左手潰爛,傳統藥方免于切除。

當年,一位居住在吉隆坡舊飛機場路的11歲小孩,不知何故左手潰爛,醫生認為唯一的方法就是切除,以免留有后患。

他的一位朋友向他求援,詢問是否能協助籌款或尋求一些祖傳藥方,他即刻撰寫了這則新聞。

報導出來,除了得到不少捐款,也有許多讀者提供藥方,小孩的病情得到舒緩,左手不需切除。

小孩的家人登門道謝,他自己也感到欣慰,因為他的報導能夠幫助不幸的人。

慈愛人間”命名者之一

《中國報》的“慈愛人間”是為不幸人士籌募捐款的單位,至今已有許多讀者從中受惠,鄭譚運當初曾參與這個單位的命名。

《馬來亞通報》創辦人周瑞標,及其子周寶振于1986年7月25日接管《中國報》后,前者欲延續當年在《馬來亞通報》的慈善單位“善慶園”的理念,于是要求鄭譚運協助想個新名字。

“當時,我和周瑞標及劉錫通律師,時常在八打靈的百樂花園一起吃肉骨茶,談天說地之餘,就把‘慈愛人間’這個名字想出來。”

“慈愛人間”延續當年“善慶園”的助人理念,如今已是《中國報》協助有需要人士的重要單位。

人物背景
鄭譚運小檔案

年齡 :78歲

服務報界:1952年至今

履歷 :發行部、賬務部、普通記者、副採訪主任、廣告員、廣告組長廣告營業代理。

★1952年 梁章書報社─頒發《中國報》、各華文小報、雜誌等。

★1961年 周瑞標創辦《鐘聲報》─擔任發行部主任

★1962年 《馬來亞通報》、《達報》和《兒童報》發行部、賬務部(華文報首位收賬員)

★1968年至1984年《馬來亞通報》普通兼社團記者、副採訪主任。

★1985年 《馬來亞通報》廣告營業代表

★1986年 《中國報》廣告營業代表、廣告組長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