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年舊事話報壇(第1篇) 鄭譚運:首次採訪寫人的終站 記積善堂殯儀館史 | 中國報 China Press

陳年舊事話報壇(第1篇) 鄭譚運:首次採訪寫人的終站 記積善堂殯儀館史

1969年5月11日,勞工黨黨員林順成出殯,萬人空巷。
1969年5月11日,勞工黨黨員林順成出殯,萬人空巷。

回憶起1960年代時期,我在《馬來亞通報》擔任收賬員,較后調任採訪部出任普通記者、社團記者之職,這也是我夢寐以求的新聞記者工作。



當時,採訪主任黃堯源(已故),他也是我的老同學、老同事。他首次安排我採訪積善堂殯儀館,專訪相關新聞以饗讀者。

積善堂在吉隆坡蘇丹街,門牌37號,它是一間雙層角頭店屋,下層是停放往生者遺體之處,上層則是病重的無依無靠的老人,及單身老人居住的地方,有些像是現代的安老院。

初次採訪積善堂,我一踏進門口,就看見兩個往生者的遺體停在一處,我的心裡不禁嘀咕:“有沒有搞錯?”,此時,座辦梁綺堅就迎面而來。



我說明來意后,梁座辦就道出積善堂的歷史。

見證半世紀華人終站

當年,南來馬來亞的華人,除了工作之外,另外就是注重三個方面,即祠堂、廟堂和學堂,積善堂是祠堂的一部分,讓病逝或老死的人,有一個善后的地方,同時讓家屬可以為他們進行超渡儀式。

積善堂的創辦人是張郁才、蕭耀輝、陳秀連等人,他們瞭解華人需要這樣的一個地方,在自己的人生劃上句點時,有一個“落腳”之處,然后再出殯和安葬,因此出錢購買店屋,充作殯儀館。

1950年代,積善堂就是在這樣的市民需求下出現了,在當時吉隆坡40多萬的人口中,見證了許多華人半個世紀的人生最后一站,成為吉隆坡歷史的重要一部分,直至1980年代拆除為止。

由于積善堂的出現,同時帶動蘇丹街、茨廠街一帶其他相關行業,包括長生店、紙紮店和出殯用的西樂隊。當時開辦長生店者就有錦文齋、黃金倫和鄭恆,為往生者提供棺木服務。

一些名人逝世后,在積善堂辦喪事和出殯,也會引起極大的哄動,例如1969年5月10日,甲洞勞工黨的黨員林順成遇害,其棺木停放在積善堂,超過萬人送他一程,聚集在積善堂,然后出殯遊行至其安葬地點,萬人空巷,轟動一時。

積善堂軼事

領錯遺體

積善堂平均每天會有3名往生者,曾經有一天接受8名往生者的記錄,工作不可謂不繁重,同時顯示它的重要,許多人都把走完人生最后一程的家人,或者無依無靠者送到積善堂。

以前的棺木不似現在西式上面有一層玻璃設計,可贍仰往生者遺容;當時的中式棺木極為沉重,蓋棺后就難以再開啟,因此完全依靠置放在棺木前的神主牌確認往生者身份。

積善堂座辦梁綺堅指出,有次由于人為疏忽,工作人員錯放往生者神主牌,竟出現領錯遺體事件。

往生者家屬無意間發現棺木不對,進而確認棺木與往生者神主牌不符,才揭開有關烏龍事件。這場風波最終經調解,並且更換回正確棺木后,方才使往生者家屬釋然。

關門未通知,敲門聲不斷

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這句話或可印證在積善堂內。

由于家屬需要為往生者超度和進行儀式,積善堂的后門一般上不會關閉,方便家屬和進行儀式的南嘸佬。

然而,有一晚,由于沒有任何儀式,也沒有往生者家屬在積善堂內,工作人員就關上了該堂的后門,在這之前又忘記向外隔空打個招呼,要“好兄弟”們回來堂內,于是發生了靈異事件。

當晚深夜,一些住在樓上的老人,聽見后門一直有敲門聲,之后他們再向工作人員轉述,工作人員方才發現沒有在關門前進行“恰當程序”。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