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年旧事话报坛(第1篇) 郑谭运:首次采访写人的终站 记积善堂殡仪馆史
回忆起1960年代时期,我在《马来亚通报》担任收账员,较后调任采访部出任普通记者、社团记者之职,这也是我梦寐以求的新闻记者工作。
当时,采访主任黄尧源(已故),他也是我的老同学、老同事。他首次安排我采访积善堂殡仪馆,专访相关新闻以飨读者。
积善堂在吉隆坡苏丹街,门牌37号,它是一间双层角头店屋,下层是停放往生者遗体之处,上层则是病重的无依无靠的老人,及单身老人居住的地方,有些像是现代的安老院。
初次采访积善堂,我一踏进门口,就看见两个往生者的遗体停在一处,我的心里不禁嘀咕:“有没有搞错?”,此时,座办梁绮坚就迎面而来。
我说明来意后,梁座办就道出积善堂的历史。
见证半世纪华人终站
当年,南来马来亚的华人,除了工作之外,另外就是注重三个方面,即祠堂、庙堂和学堂,积善堂是祠堂的一部分,让病逝或老死的人,有一个善后的地方,同时让家属可以为他们进行超渡仪式。
积善堂的创办人是张郁才、萧耀辉、陈秀连等人,他们了解华人需要这样的一个地方,在自己的人生划上句点时,有一个“落脚”之处,然后再出殡和安葬,因此出钱购买店屋,充作殡仪馆。
1950年代,积善堂就是在这样的市民需求下出现了,在当时吉隆坡40多万的人口中,见证了许多华人半个世纪的人生最后一站,成为吉隆坡历史的重要一部分,直至1980年代拆除为止。
由于积善堂的出现,同时带动苏丹街、茨厂街一带其他相关行业,包括长生店、纸扎店和出殡用的西乐队。当时开办长生店者就有锦文斋、黄金伦和郑恒,为往生者提供棺木服务。
一些名人逝世后,在积善堂办丧事和出殡,也会引起极大的哄动,例如1969年5月10日,甲洞劳工党的党员林顺成遇害,其棺木停放在积善堂,超过万人送他一程,聚集在积善堂,然后出殡游行至其安葬地点,万人空巷,轰动一时。
积善堂轶事
领错遗体
积善堂平均每天会有3名往生者,曾经有一天接受8名往生者的记录,工作不可谓不繁重,同时显示它的重要,许多人都把走完人生最后一程的家人,或者无依无靠者送到积善堂。
以前的棺木不似现在西式上面有一层玻璃设计,可赡仰往生者遗容;当时的中式棺木极为沉重,盖棺后就难以再开启,因此完全依靠置放在棺木前的神主牌确认往生者身份。
积善堂座办梁绮坚指出,有次由于人为疏忽,工作人员错放往生者神主牌,竟出现领错遗体事件。
往生者家属无意间发现棺木不对,进而确认棺木与往生者神主牌不符,才揭开有关乌龙事件。这场风波最终经调解,并且更换回正确棺木后,方才使往生者家属释然。
关门未通知,敲门声不断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这句话或可印证在积善堂内。
由于家属需要为往生者超度和进行仪式,积善堂的后门一般上不会关闭,方便家属和进行仪式的南呒佬。
然而,有一晚,由于没有任何仪式,也没有往生者家属在积善堂内,工作人员就关上了该堂的后门,在这之前又忘记向外隔空打个招呼,要“好兄弟”们回来堂内,于是发生了灵异事件。
当晚深夜,一些住在楼上的老人,听见后门一直有敲门声,之后他们再向工作人员转述,工作人员方才发现没有在关门前进行“恰当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