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交通網絡四通八達 新加坡人未來不必擁車?

從住家步行不到10分鐘就到地鐵站,沿路都是有蓋走道,無需擔心日曬雨淋,走累了也有椅子可歇一歇;如趕時間,可在住家或辦公室樓下租腳踏車,使用遍佈全島的腳踏車道網絡前往地鐵站搭車,或使用手機應用軟件“電召”無人駕駛車所提供的接駁服務前往目的地。

至於擁車族,出門時也可通過安裝在車內的智能行車器(On-Board Unit,簡稱OBU),查看擁堵路段的公路電子收費(ERP)以及哪些路段沒有堵車,以決定是否要開車或改搭公共交通。

今日出刊的《聯合早報》報導,不久的將來,這些旨在推動新加坡成為“減少用車”(car-lite)社會的新設施有望逐步落成,讓人們不必擁車;駕車者也可在必要時才用車,減少所須支付的路費。

“減少用車”是新加坡政府在2015年永續新加坡發展藍圖中,勾勒出未來15年須落實的目標之一,旨在通過多項措施鼓勵國人減少用車,減低碳足跡,為環保盡一分力,也打造更宜居的新加坡,推動可持續生活。

為落實這個目標,近年來無論土地規劃、新鎮設計或交通政策,都緊扣少用車的理念。打造親步行和騎腳踏車的生活環境,及鼓勵人們使用公共交通,已是決策者的工作重點之一。

未來5年裡,新加坡政府將投入約360億元打造四通八達的公交網絡,這包括建造多條新地鐵線,到2030年把地鐵網絡擴大一倍至360公里,讓每4人中有3個以公交代步,並希望在2050年後把比率提高到至少85%。

與此同時,陸路交通管理局至今已在4個市鎮(淡濱尼、三巴旺、白沙及義順)建造總長約50公里的腳踏車道,加上300多公里的公園連道,全島的腳踏車道到2030年將增至700多公里,加強各市鎮之間的銜接性。

不過,在研究交通的新加坡國立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李德紘博士看來,要鼓勵人們減少用車,重點不應該只放在推廣腳踏車的使用上。在他的設想中,一些人流量高、通往地鐵站或巴士轉換站的走道,除了加蓋也應設有冷氣,讓路程更愉快。

“本地人口正急速老齡化,老人家要以腳踏車代步並不容易,要吸引更多人使用地鐵和巴士,關鍵在於解決‘第一及最後一哩路’的連接問題,而新加坡最難解決的是炎熱與多雨的天氣,如有冷氣化的有蓋走道,相信很多人不介意走路去搭車。”∕《聯合早報》

市场脉搏
更多
看影音热议更多
健康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