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子若
唐卡是一種用刺繡或顏料繪畫在麻、布、綢等質地上的彩色捲軸畫;亦稱為布畫,是藏族文化中獨具一格,且最具代表的藝術表現形式。
與唐卡結緣始于初中三那年,黃文宗住家附近有一座藏傳噶舉派的佛堂,有一個晚上,他聽見佛堂裡傳來一陣陣喇叭聲、鐘鼓聲,他于是好奇地趨前探個究竟,意外發現唐卡上精緻且五彩繽紛的花紋。
今年33歲的黃文宗,自幼偏愛畫畫,不知為何向來就喜歡畫各種神像,直到人生中那一個夜晚的經歷后,他尤其對唐卡上的佛菩薩上師特別難忘。
只不過,他並沒有因此而走向唐卡畫師的道路,“它太複雜了,是需要拜師才能學會的技藝,我當時不知如何去開始,因此,對唐卡的喜愛只流于想像而已。”
多方討教,找尋竅門
但是,只要來自尼泊爾、不丹、青海及西藏的仁波切或喇嘛,來到該佛堂時,他都會向對方討教,因此學會了一些畫唐卡的竅門,卻一直碰不到正式作畫的機緣。
直至2009年,當他從台灣佛學院修讀心理學和宗教學返馬后,有個佛門中的師兄著手開設佛教圖書館。在偌大空間裡,他們擺放了一尊釋迦牟尼佛像,佛像后卻多出一個黑色背景牆,該放什麼好呢?
于是,黃文宗嘗試在網絡上搜尋,偶然間找到了一幅以黑色作底,金色勾邊的彌勒菩薩像,促使他突發奇想:依樣畫葫蘆,因而畫出了人生中的第一幅彌勒菩薩像唐卡。
無限空間的卷軸
黃文宗緊接著跟我們娓娓道來唐卡的起始:“唐卡興起于吐番王朝立國之君──鬆贊干布時期, 當時,他相繼迎娶了泥婆羅(今尼泊爾)的尺尊公主和唐朝的文成公主為王妃。
兩個王妃的到來,同時引進了兩地的服裝、美食、藝術等文化,進而形塑成西藏的本土文化,新穎的繪畫藝術唐卡也在這個時期興起。
唐卡是藏文“Thang-ga”的音譯,“唐”意即無限空間,“卡”為卷軸的意思,兩個字合起來是帶有卷軸畫的含義。
五世達賴喇嘛所著的《釋迦佛像記.水晶寶鏡》一書中有提及,最早有文字記載的一幅唐卡,是鬆贊干布在一次神示后,用自己的鼻血繪畫成一幅白拉姆女神像,並且由文成公主裝幀。
然而,從吐蕃時期流傳到今天的唐卡數量,是少之又少。
黃文宗說道,唐卡最初出現時是吐蕃國王用來傳達諭旨,后來演變及擴大成各種歷史、民俗、文化、藝術、宗教醫藥等廣泛題材。
唐卡,藏族百科全書
隨著佛教進入西藏后,又為唐卡注入新的藝術生命力,以致后來人們看到的唐卡,是以佛像畫內容為主,唐卡就像是用彩筆尖凝聚了藏族人民的生活智慧、宗教信仰和歷史沿革。
擅長于唐卡佛像畫的黃文宗指出,在藏傳佛教裡,唐卡的內容可分為四大類:佛本尊像、菩薩、護法神像和祖師像,“青藏高原上的游牧民族,採用一種可以隨時捲起和展開的唐卡,如此一來,不管遷徙到哪裡都可以瞻仰、讚頌和祈禱。”
由于唐卡的內容包羅萬象,后人皆認為,唐卡是藏族古典文明的百科全書。唐卡有如此久遠的傳承價值,除了題材廣泛之外,還有繪製過程的嚴謹和考究,讓它可以一直保存下來。
神韻從雙眼中透出來
據黃文宗說,製作唐卡的材料可分成兩大類,一種是“國唐”,另一種則是“止唐”;國唐是用絲綢線經手工刺繡在絲綢布上的唐卡;止唐則是用顏料繪製的唐卡,它又以背景顏色區分為金唐(用金色顏料畫背景)、黑唐(用黑色顏料畫背景)、朱紅唐(用硃砂紅畫的背景)。
在繪製一幅唐卡時,黃文宗指出,它最為重要的技巧是度量,意即佛像畫的尺寸和比例皆要精準,那是因為在《佛說造像度量經》這部經典著作裡,對繪畫佛像造像有嚴格的標準和定律。
筆劃講求精細
《佛說造像度量經》記錄了佛像有的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的特徵,唐卡畫師只要依據來繪畫,就能把佛像的容貌、形體乃至姿儀畫得完美無缺,進而凸顯其祥和、寧靜、端祥、莊嚴的一面。
作為唐卡畫師,黃文宗不諱言,他所面對的最大挑戰是,在不同面積的畫布上計算出標準的度量比例結構,蓋因這是一個講究方法,嚴謹要求的任務,“不同的像,要採用不同的尺寸。”
“每畫一幅唐卡畫需要花心思,從構思到上色完畢,耗費的時間可以長達數年,甚至是十數年。”他透露,他有位師姐就用了11年來畫一幅唐卡。
唐卡畫講求筆劃精細,在繪畫的過程中,除了度量之外,佛像的眼神是關鍵點之一,“一幅唐卡有沒有神韻,透過雙眼就可以看得到,因為眼睛是心靈之窗。”他繼續說道,若是仔細看,人們會發現佛和菩薩的眼神是不一樣的。
他指出, 一旦畫中佛像的眼神被畫出來,它可以滲透到身體各個部位,畫面上的佛像躍然出世,當人們在凝望這樣一幅充滿佛像菩薩神韻的唐卡時,他/她會感覺得到佛菩薩的加持,深深被吸引,打從內心散發喜悅。
在完成繁雜的構圖后,另一個繁而亮麗的顏色同樣不能掉以輕心,唐卡的配色更是一門學問,“我們要學會紅、黃、白、黑、綠、藍、紫、青最常見的基本顏色,以及唐卡固有的顏色搭配原則。”
心安入禪 畫唐卡不二心
黃文宗指出,不同藍色的深淺,一定要搭配不同的紅色色調,不能隨意改為搭配橙色,因為橙色是跟青色在一起才搭配得宜,“唐卡講究紛呈的顏色和潤麗的色澤,如此一來,方能凸顯它的特色。”
在每一次a繪畫之前,黃文宗都會進行固定的事前準備功夫,“我會做前行步驟,包括供佛、點香、點燈和靜坐,以及觀想我的上師,全程約十至十五分鐘。”
他指出,唯有進入禪定的狀態,才能全心全意的繪畫唐卡,而在繪畫過程中,他習慣同時播放經文或清靜的音樂,讓心安住。
胸懷菩薩心 落筆有如神
採訪當天,看到黃文宗所畫的唐卡,其面積以49.5cmX74.5cm為主,當中有“咕嚕咕咧佛母”、“輪迴圈”、“阿彌陀佛”等唐卡,他透露,這個面積的唐卡繪製時間為三個月。
“由于唐卡的畫功要求非常精細,並且其線條複雜,所以,畫師必須有休息時間,否則很難持續下去。”這也是繪製唐卡需時較長的原因。
由于白天需要上班,黃文宗通常是選擇入夜之后才作畫,每一回他都抱著菩薩心繪畫,“我們一定要有正確的觀念、心念和動機,以渡更多眾生,從藝術當中認識佛菩薩與佛的教誨。”
目前,他已經畫了32幅唐卡,除了上述尺寸外,亦有49cmX37.3cm較小的尺寸。他說,這些作品用來義賣,以讓信眾請回家供奉。
唐卡是一種追求真善美的藝術創作,自投入唐卡繪畫以后,黃文宗欣喜沉靜地說,感受到無限的喜悅,不只是改變自己的心靈,也影響了父母親,“過去,他們只覺得我一直躲在房間,后來才知道我是在畫唐卡,自然心生喜悅。”
為了追求唐卡畫功上的精益求精,在畫了七年以后的今天,黃文宗心中盤算著不久的未來,可以前往印度錫金鑽研唐卡繪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