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玩地名(第16篇).吳仲達:馬口地名源自客家話 馬身馬尾距離不遠
馬來西亞地名中有“馬”字的可不少,森美蘭州仁保縣的馬口(Bahau),在早年華人移民還沒來到這裡前,這是一個從麻坡通往彭亨北根的內陸的必經之地。
相傳馬口的地名源自一句客家話的口頭語,當時疾病流行,大家見面時都互問:“您好未?”大部分的回答是:“茫豪”,即客家話的“未好”。“茫豪”的發音演變成了 Bahau的地名。(注一)
豬頭皮獨一無二
華人移民來到這裡尋找錫礦,建立了馬口這市鎮,它一度有“小金山”美譽,在錫礦業沒落後,許多華人轉向伐木業而致富,有些人還成為了百萬富翁。
馬口有十大美食,排在首位的是豬頭皮,這是馬口獨一無二的美食,配薑汁甜辣醬,色鮮味俱全,吃了保證會再回頭。
有馬之口,一定有馬之身,在離開馬口3公里向北的地方正好一個叫“馬身”(Mahsan)的地方,在木材貿易業沒落後,這裡轉向橡膠和棕櫚的種植業發展。
有“馬身”,馬尾何在?據稱在距離馬身向北16公里的亞逸依淡園坵,早年華人稱之為“馬尾”,不過後來馬來人人口增多,這地名自動消失了。
馬之都不在半島,而是在砂拉越州泗裡街省,稱為“馬都”(Matu),這是一個縣,也是一個小鎮。這個縣有20個村落,人口大部分是馬蘭瑙(Melanau)人,其次是華人。
“馬都”沒有馬,在丁加奴州的“馬江”(Marang)上也不見有馬,但“馬威”(Mawai)沒有馬照樣威風凜凜。“馬威”位在柔佛州哥打丁宜縣。馬威距離哥打丁宜約16公里,地名來源有三:這是當地森林裡一種猿猴的名稱,叫著“Mawas”;其二是當地一支原住民的族名;其三是馬來文的動力之意。
沒有馬可以照顧,那麼“馬佬”就無所事事了。“馬佬”(Malau)位在吉打州古邦巴素縣。
砂州三匹馬拉大漢
三頭馬車拉著一個大漢子,場景很壯觀,這地方在砂拉越的“三馬拉漢”(Kota Samarahan),三馬拉漢是該州的第八省,成立於1986年。砂拉越大學,瑪拉工藝大學都設在這個省裡。
如果你要打馬的“康頭”,最好來三馬拉漢省的“打馬康”(Tebakang),不過沒有寫包單你會找到“好康頭”!
三馬當(Sematan)是砂拉越州最西部的的沿海小漁鎮,距古晉130公里,這裡擁有該州最長的海灘。在岸外有兩個上文提到的龜島群,大龜山島(Pulau Talang Besar)和小龜山島(Pulau Talang Kechil)。
吉打瓜拉姆達縣有一個非馬莫屬的地方叫“馬莫”(Merbok),馬莫是吉打州最悠久的新村之一,以華人佔多數。
這裡沒有“天馬”,只有“地馬”。霹靂州的近打縣的“甘榜地馬”,馬來名是Kampng Timah,此地原本就是盛產錫米之地,村民早年就是靠採錫米為生,90年代錫礦也沒落,現在是木材生意紅火,70%木材出口到國外。
★注一:來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