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食庫.沙登蘿蔔粄煮水 | 中國報 China Press

知食庫.沙登蘿蔔粄煮水

20160326zhishiku01



特約:林金城

第一次聽到“蘿蔔粄煮水”,是在彭亨勞勿的武吉公滿新村。

站在百年廚房的柴灶前,與“奀麻仔客家茶果”的第二代聊天。也忘了為何聊起蘿蔔粄雖保留原味,但從中國原鄉傳到南洋後,卻普遍將內餡從蘿蔔改成沙葛。是由於食材價格的考量嗎?還是沙葛比較耐放?抑或本土化後,對原味及口感的取捨或轉向?



雖年過半百的鄭氏兄妹未能給予答案,但在記述四十多年前,他們幫母親挽著一籐籃的茶果,在村裡四處兜售時,偶爾會聽到一些老人家說要買蘿蔔粄回去煮水(湯)吃。此事雖與食材轉換並沒關係,但一經聊起,倒牽動我的好奇心。雖然也一樣得不到答案,在鄭氏兄妹的印象裡,村民都是買來直接吃的,至於“蘿蔔粄煮水”是不是老一輩客家人的食俗?那就不得而知。

我心想,蘿蔔粄形如水餃,難道早年客家人把它當成水餃不成?

後來為了尋找幾道古粵菜,我去了一趟中國廣州,順道也造訪客家人居多的河源市。一天清晨,在菜市場旁見到賣蘿蔔粄的攤子,一時興起,想趁機跟攤販多聊一些,便站在攤前連吃兩個。阿嬸見狀,笑著用親切的客家話與我聊天,說如果想看到壯觀的畫面,一定要在冬至時候來到河源,因為當天到處都有人在賣蘿蔔粄,鬧熱得很!為什麼呢?河源人在冬至一定要吃蘿蔔粄啊!她說。

變化出來的味覺鄉愁

後來深入探詢,才知道廣東東莞、惠州、河源等地的客家人,在冬至當天都有吃蘿蔔粄的習俗。除了吃蒸的,還油煎,甚至放入湯裡煮成蘿蔔粄湯。回想起來,原來鄭氏兄妹所言的“蘿蔔粄煮水”,並非個別食例,而是早年南來的惠州客,從原鄉帶到彭亨勞勿武吉公滿新村的傳統吃法。

南稻北麥,根據中國人的冬至習俗,北方吃餃子,南方吃湯圓,但為何身處南方的客家人,卻要在冬至吃形似餃子的蘿蔔粄?我想,這與他們的祖先源自北方中原有著密切的關係吧!麵皮改為糯米皮,餡料改成蘿蔔絲,連北方餃子分蒸餃、煎餃和湯餃的形式,都保留下來了。如果我們相信釀豆腐是源自客家人因懷念北方餃子,在遷至南方後,才就地取材變化出來的“味覺鄉愁”,那客家人冬至吃蘿蔔粄的習俗,不就更教人產生直接聯想嗎?

回馬後,我常在想,全馬有那麼多客家人,河源、東莞、惠州客遍佈各地、這“蘿蔔粄煮水”和“冬至吃蘿蔔粄”的原鄉食俗,應該不至於完全被遺忘吧!究竟它們隱身何處?

時間一晃多年,近日有位雪州沙登友人突然提起,說在以惠州客居多的沙登新村有攤“蘿蔔粄煮水”。對他,是童年的味道。60年代,他還在唸小學時,已在大街巴剎見到一名老婦在賣“蘿蔔粄煮水”。做法簡單,在蘿蔔粄上注入熱湯,再撒把青蔥即可。後來那老婦沒賣了,另攤賣刀麻切(板麵)的婦女也跟著推出,並將蘿蔔粄放入板麵裡,做為“加料”。再後來,連那板麵攤也不知去處。

還原母親好手藝

老沙登興奮地說:我尋覓多年,難得現在有人將這老味道“出土”,所以特地要帶你來品嚐我的童年味道!

是的,當我來到76茶室,初遇“蘿蔔粄煮水”後,頓時有種“終於找到”的感覺。

我問老闆娘李愛珠為何當初會想到賣“蘿蔔粄煮水”,沒想到她的答案很簡單:想起媽媽。

其實,在開設76茶室之初,李愛珠還真的一心只想賣板麵及其他麵食而已,但兩年前突然興起想要還原母親製做蘿蔔粄的好手藝,便毅然重出江湖(二三十年前,她曾跟母親在家裡做過來賣)。但兩個月不到,便發現麵食和茶果製作很難兼顧,幸好當時女兒楊文英回來幫忙,從完全不懂到巧手製做,到獨當一面,除了應付店裡所需,還批發到附近食肆及接受一些活動的預定。

至於“蘿蔔粄煮水”的吃法,李愛珠記述在十多歲時,也曾在巴剎吃過,對她那一代沙登人來說,“蘿蔔粄煮水”其實並不陌生,許多老人家在家裡也是會這樣做來吃的,只是年輕一代不懂罷了。

我突然想起一個困擾我許久的讀者提問:吃什麼最沙登?我想,就從一碗“蘿蔔粄煮水”開始吧!

76茶室(蘿蔔粄)

創始年:2007年
地址:76-D, Jalan Pui Ying, Seri Kembangan, Selangor.
營業時間:07:00~14:00(星期一休息)
電話:017-2058109、019-3494470 (楊文英)
GPS:N 03.02357°E 101.69814°

林金城──“知食分子.人文空間”總監、品牌創意顧問、美食專欄作家、電視美食節目顧問、詩人
蘿蔔粄煮水(加莧菜)
蘿蔔粄煮水(加莧菜)

板麵(加蘿蔔粄)
板麵(加蘿蔔粄)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