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食库.沙登萝卜粄煮水 | 中国报 China Press

知食库.沙登萝卜粄煮水

20160326zhishiku01



特约:林金城

第一次听到“萝卜粄煮水”,是在彭亨劳勿的武吉公满新村。

站在百年厨房的柴灶前,与“奀麻仔客家茶果”的第二代聊天。也忘了为何聊起萝卜粄虽保留原味,但从中国原乡传到南洋后,却普遍将内馅从萝卜改成沙葛。是由于食材价格的考量吗?还是沙葛比较耐放?抑或本土化后,对原味及口感的取舍或转向?



虽年过半百的郑氏兄妹未能给予答案,但在记述四十多年前,他们帮母亲挽著一籐篮的茶果,在村里四处兜售时,偶尔会听到一些老人家说要买萝卜粄回去煮水(汤)吃。此事虽与食材转换并没关系,但一经聊起,倒牵动我的好奇心。虽然也一样得不到答案,在郑氏兄妹的印象里,村民都是买来直接吃的,至于“萝卜粄煮水”是不是老一辈客家人的食俗?那就不得而知。

我心想,萝卜粄形如水饺,难道早年客家人把它当成水饺不成?

后来为了寻找几道古粤菜,我去了一趟中国广州,顺道也造访客家人居多的河源市。一天清晨,在菜市场旁见到卖萝卜粄的摊子,一时兴起,想趁机跟摊贩多聊一些,便站在摊前连吃两个。阿婶见状,笑着用亲切的客家话与我聊天,说如果想看到壮观的画面,一定要在冬至时候来到河源,因为当天到处都有人在卖萝卜粄,闹热得很!为什么呢?河源人在冬至一定要吃萝卜粄啊!她说。

变化出来的味觉乡愁

后来深入探询,才知道广东东莞、惠州、河源等地的客家人,在冬至当天都有吃萝卜粄的习俗。除了吃蒸的,还油煎,甚至放入汤里煮成萝卜粄汤。回想起来,原来郑氏兄妹所言的“萝卜粄煮水”,并非个别食例,而是早年南来的惠州客,从原乡带到彭亨劳勿武吉公满新村的传统吃法。

南稻北麦,根据中国人的冬至习俗,北方吃饺子,南方吃汤圆,但为何身处南方的客家人,却要在冬至吃形似饺子的萝卜粄?我想,这与他们的祖先源自北方中原有着密切的关系吧!面皮改为糯米皮,馅料改成萝卜丝,连北方饺子分蒸饺、煎饺和汤饺的形式,都保留下来了。如果我们相信酿豆腐是源自客家人因怀念北方饺子,在迁至南方后,才就地取材变化出来的“味觉乡愁”,那客家人冬至吃萝卜粄的习俗,不就更教人产生直接联想吗?

回马后,我常在想,全马有那么多客家人,河源、东莞、惠州客遍布各地、这“萝卜粄煮水”和“冬至吃萝卜粄”的原乡食俗,应该不至于完全被遗忘吧!究竟它们隐身何处?

时间一晃多年,近日有位雪州沙登友人突然提起,说在以惠州客居多的沙登新村有摊“萝卜粄煮水”。对他,是童年的味道。60年代,他还在唸小学时,已在大街巴刹见到一名老妇在卖“萝卜粄煮水”。做法简单,在萝卜粄上注入热汤,再撒把青葱即可。后来那老妇没卖了,另摊卖刀麻切(板面)的妇女也跟着推出,并将萝卜粄放入板面里,做为“加料”。再后来,连那板面摊也不知去处。

还原母亲好手艺

老沙登兴奋地说:我寻觅多年,难得现在有人将这老味道“出土”,所以特地要带你来品尝我的童年味道!

是的,当我来到76茶室,初遇“萝卜粄煮水”后,顿时有种“终于找到”的感觉。

我问老板娘李爱珠为何当初会想到卖“萝卜粄煮水”,没想到她的答案很简单:想起妈妈。

其实,在开设76茶室之初,李爱珠还真的一心只想卖板面及其他面食而已,但两年前突然兴起想要还原母亲制做萝卜粄的好手艺,便毅然重出江湖(二三十年前,她曾跟母亲在家里做过来卖)。但两个月不到,便发现面食和茶果制作很难兼顾,幸好当时女儿杨文英回来帮忙,从完全不懂到巧手制做,到独当一面,除了应付店里所需,还批发到附近食肆及接受一些活动的预定。

至于“萝卜粄煮水”的吃法,李爱珠记述在十多岁时,也曾在巴刹吃过,对她那一代沙登人来说,“萝卜粄煮水”其实并不陌生,许多老人家在家里也是会这样做来吃的,只是年轻一代不懂罢了。

我突然想起一个困扰我许久的读者提问:吃什么最沙登?我想,就从一碗“萝卜粄煮水”开始吧!

76茶室(萝卜粄)

创始年:2007年
地址:76-D, Jalan Pui Ying, Seri Kembangan, Selangor.
营业时间:07:00~14:00(星期一休息)
电话:017-2058109、019-3494470 (杨文英)
GPS:N 03.02357°E 101.69814°

林金城──“知食分子.人文空间”总监、品牌创意顾问、美食专栏作家、电视美食节目顾问、诗人
萝卜粄煮水(加苋菜)
萝卜粄煮水(加苋菜)

板面(加萝卜粄)
板面(加萝卜粄)


*本网站有权删除或封锁任何具有性别歧视、人身攻击、庸俗、诋毁或种族主义性质的留言和用户;必须审核的留言,或将不会即时出现。
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