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故事.順熱氣流盤旋 滑翔省力氣
報導:葉鳳玲
圖:李玉珍、馬來西亞自然協會提供
何謂候鳥?簡單來說,很多鳥類具有季節遷移的特性,夏天時它們在溫帶地區繁殖,冬天則在熱帶地區過冬。於是,每當夏末秋初,這些鳥類由繁殖地往南方遷移,避開北方的寒冷冬天。而在春天的時候,由南方北返回到繁殖地。這些隨著季節變化而南北遷移的鳥類,稱為“候鳥”(Migratory Birds)。
早在1950年代,人們即已確知蜂鷹(oriental honey bizza)會在東南亞避冬。它們在春季遷移時,都會自印尼蘇門答臘的東北部通過馬六甲海峽到達馬來西亞西岸,然後沿著馬來半島往北遷移。其中,甲州丹絨端(Tanjung Tuan)是候鳥的中間驛站。
丹絨端到底有什麼特別的地理優勢呢?馬來西亞自然協會(Malaysian Nature Society)義工講解員雪虹透露:“丹絨端是馬六甲海峽最窄之處,這樣它們能節省飛行的力氣,並且在高空中盤旋,等待尋找由太陽照射地面所產生的一道道上升熱氣流,順著氣流盤旋而上。”
“等到升至適當高度後,再以滑翔方式溜滑到下一道熱氣流處。就這樣在一次次上升、滑翔之際,快速朝著遷徙目的地飛去,以較少的體力消耗達到遷徙目的。”
遷徙猛禽數以萬數
一般上,猛禽型候鳥(Raptor)進行遷徙時,由於體形較大,無法像一般候鳥採取不斷鼓翅的方式,因為那樣相當耗費氣力,失敗風險也隨之提高。所以,才會利用熱氣流。
這種完全依循大自然規律的自然景象,使得丹絨端成為國內候鳥遷移數量極為龐大的著名觀鳥地點。
自2000年開始,馬來西亞自然協會固定在每年接近三月中旬,在丹絨端舉辦“猛禽觀鳥活動”(Raptor Watch ),希望能喚起公眾對於猛禽型候鳥重要過境地的生態保育。丹絨端不只是重要野鳥棲息地,也是森林及野生動物保護區。
據雪虹透露,該協會的觀鳥組,其實每年固定在二月尾至三月尾,逗留丹絨端數鳥。
“去年,我們在六個星期內計算到有四萬多隻過境候鳥。今年?兩星期裡就有兩萬多隻,但為什麼會增加或減少,我們並沒有去研究,只是期望這個計算數據有助於未來的生態、天氣或森林等研究。”
在大馬,可以見到的遷徙猛禽候鳥有五種類:蜂鷹、赤腹鷹、灰面鵟鷹、日本松雀鷹、黑冠鵑隼。其中,蜂鷹是最大群的候鳥。
體內有羅盤?群遷不迷航
“候鳥們有自己的飛行航道,大部分都是同一鳥種飛在一起。聽老前輩說,往往先飛來的是年輕蜂鷹,所以不一定是老鳥識途。”
她說,老鷹是非常奇怪的鳥類,一般都是單獨行動捕食小動物,偶爾才會兩三隻小組行動。但是,在遷徙的過程中,它們卻會成群一起飛,而且好像身體裡面有內建的衛星,知道要飛去哪裡、怎麼飛。
她分享一個簡單辨識雄雌老鷹的方法:“雄鷹會打領帶(黑紋),領帶比較粗,眼睛紅色。雌鷹領帶(黑紋)比較細,眼睛是黃色。”
把握過境季節觀鳥
“對於本地觀鳥人而言,九月到四月是觀鳥的大好時機,因為在這段時間有許多鳥兒,包括猛禽候鳥、陸鳥、海鳥、雀鳥等,陸續出現在海邊、紅樹森、森林等地。”
馬來西亞自然協會除了在三月舉辦“猛禽觀鳥活動之外,未來的5月20日至22日,於福隆港舉辦初學者觀鳥課程,公開讓該協會會員報名參加。
另一個重頭觀鳥活動,是於九月在瓜拉雪蘭莪舉行“翅膀的慶典”(Festival of Wings)。“九月也是候鳥過境的季節,這個時節的候鳥以社群型的海鳥、水鳥為多。”
鳥鳴未必是歡唱
勿打擾夜禽安眠
放鬆心情融入大自然中,觀察鳥兒的站姿、自由自在地飛翔,這才是觀鳥樂趣。
雪虹透露,之前曾經在甲洞森林局(FRIM)發生過這樣一件事情。“因為太多人想看、想拍照,於是有人現場播放貓頭鷹的鳴叫聲,希望能吸引貓頭鷹過來。這是錯誤的做法,因為貓頭鷹是夜行鳥,這樣做是在干擾它的睡眠,這情況就好像你睡到半夜,突然有人大喊大叫。”
另外,鳥類的鳴叫聲並不一定如人類想像中那樣“因為快樂而歌唱”,有時候是在宣示“這是我的地盤”,或是引起雌鳥的注意、向雌鳥求偶。播放鳴叫聲,無疑是在干擾它們的活動及生態。
觀鳥需知:除了腳印,別留下任何痕跡
1.建議穿素色褲裝,不要穿顏色過度鮮豔的衣服,以免驚嚇到鳥類,並穿不易打滑的鞋子。
2.最好攜帶長木棍、手杖,以便在草叢中行進時打草驚蛇,並注意當地氣象,決定是否攜帶雨具。同時,隨身攜帶簡便醫療用品,以備不時之需。
3.輕聲交談,不要大聲叫喊。
4.當鳥擺出警戒姿勢時,切勿接近它。
5.不要為觀鳥而破壞任何植物及身邊周圍環境,也不要捕獵和採集任何野生雀鳥、鳥蛋,或隨手攀折植物。
6.由於觀鳥地附近,大多數沒有餐廳,最好是自行準備食物與飲料,但記得要帶走垃圾,不隨便亂丟。
7.觀鳥所留下的,就是你走過的足跡、照片及回憶。
參考資料與工具選擇
1.鳥類圖鑑
如野鳥圖鑑,或是其他便於攜帶的鳥類圖鑑皆可。
2.望遠鏡
雙筒望遠鏡的放大倍率,大約在七至十倍即可,這樣的望遠鏡不但可以觀鳥,也適合於觀看夜空的星星。
3.筆記本
觀察記錄及報告時間、地點、溫度、天氣、野鳥名字、大小、特徵、數量等等。在觀察的同時,如野鳥是在飛行的狀態下,也可以描述或用手繪其飛行的姿勢與行為,如此便能漸漸地培養觀察的能力,這些賞鳥的資料將成為下次觀察野鳥的參考資料。
觀鳥要點:事前做功課
觀察鳥類時最好能掌握下列要點,將能幫助更進一步地辨識它們。
1.體形與形狀
要知道鳥兒的大小、形狀,有如介紹人物般說出其高、矮、胖、瘦……另一種辨識法是觀察鳥兒嘴巴、腳爪的形狀,其中以鳥嘴形狀最易分辨,是彎?是直?多長?是頭的幾倍?
2.體色
鳥兒身上有什麼?顏色、花紋等如何分佈?眼、頭、胸、頸、背、腰、尾羽、爪………長怎樣,可看圖鑑把它記下來,觀鳥多了,記多了,就會認識越多。尤其陸鳥更是色彩豐富,是識別的重點。
3.飛行方式
它們怎麼飛?邊飛邊作波浪狀飛行前進?單獨在空中盤旋,一圈一圈地轉?直線形前進?翅膀拍動方式是往上、往下、上下平均?費力否?輕鬆地利用氣流飛行?這些都是辨識的依據。
4.行為模式
捕捉食物的方式也可以從中辨識,一捉到獵物就不放?會模仿其他小型鳥類的叫聲,以引誘獵物上鉤?把泥土裡、樹上的蛋和小鳥給吃了?
5.鳴叫聲
各種鳥類各有不同的鳴叫音調,要如學習言語那般,多看多聽多接觸,才能有深刻的印象,以增加記憶。在深山樹林深處,常常只能聽到鳥鳴,而不見其影,只能依靠聲音來辨識是何種鳥類。
6.出現地點與時間
棲息地指的是鳥兒常在哪裡出現的地點,停在樹上嗎?會停在樹梢、中間、底層?這些影響很大,能告訴我們在什麼時候、什麼位置可以看到陸鳥、水鳥。在野外觀鳥,若能熟悉各種鳥類的棲息地和出現時間,自然能很快地辨識出鳥類來。
途經大馬溫暖天空
鷹北歸
只搞小群組活動
中文名:黑冠鵑隼
英文名:Black Baza
特徵:身長28至35 公分,體長64至74公分。它的長相相當獨特,全身以黑色為主,但在翅膀背面及身體腹面有白色區塊。瞳膜為紫褐色,頭後具長冠羽,翼形略偏寬圓。
生態:成對或成小群活動,振翼作短距離飛行至空中、地面捕捉大型昆蟲。棲息於開闊有疏林的低地。
遷徙範圍包括印度、中國南部、東南亞等。
過境數量最大鷹群
中文名:東方蜂鷹、雕頭鷹、鳳頭蜂鷹
英文名:Oriental Honey Buzzard、Crested Honey Buzzard
特徵:馬來西亞數量最大的過境鷹群。高約70至80公分,身長57至67公分。羽毛體色變異相當大,簡單可分為淡色型、暗色和中間型。整體感覺鴿頭鷹身,頭小狀似鴿子或杜鵑,喙及頸相對較細,嘴黑色,腳趾黃色。
生態:最愛蜂窩,主食為蜂巢內的幼蜂及蛹。覓食時常停在樹上找尋蜂巢,也吃白蟻、爬蟲、蛙等。
單獨或小群活動,森林、疏林和果園等是它的棲息地。
兇猛具攻擊性
中文名:日本松雀鷹
英文名:Japanese Sparrowhawk
特徵:身長27至30公分,雄鳥頭和背部藍灰色,胸腹部淡褐色,尾羽有四條暗色橫帶,腳細,眼紅色;雌鳥似雄鳥,體形大一些,眼黃色,胸腹部密佈著橫紋。
生態:活潑兇猛的小型猛禽,會在空中挑釁攻擊其他猛禽。在覓食時會在樹枝上觀察,一有獵物便起身追捕,並以利爪抓住獵物。一般單獨行動,遷徙時偶爾兩三隻小群活動。經常棲息在森林、疏林和空曠地。捕食爬蟲、鳥、蛙類和大型昆蟲等。
飛得好遠好遠…
中文名:灰面鷲鷹、南路鷹、清明鳥、山後鳥等。
英文名:Grey faced Buzzard Hawk、Grey faced Buzzard Eagle、Grey faced Buzzard、Frog Hawk。
特徵:身長50至55公分,頭圓大眼睛。體形粗壯,雙翅寬而鈍圓,尾部寬闊,雌鳥比雄鳥大。眼黃色,胸腹部密布深褐色橫紋,尾羽有三至四條黑褐色橫帶,腳黃色。
生態:以昆蟲、蜥蜴、蛙類等為主食。生活在農田、山丘、林間空地和森林邊緣。繁殖於西伯利亞東南部烏蘇里、中國大陸東北至河北一帶、朝鮮半島、日本列島;每年遷移可能跨經俄羅斯、日本、中國、台灣、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印尼等。
習性隱密低調
中文名:赤腹鷹
英文名:Chinese Sparrow Hawk
特徵:雄鳥的翼、尾皆為灰褐色,眼周圍為紅色,腹面白色,胸側為淡褐色。雌鳥眼為黃色,背部藍灰色。嘴喙粗短,呈鉤狀。
生態:以動物的屍體、小型動物、昆蟲、魚類等為主食。由於停棲習性穩密,而且夜棲範圍廣,加上停留時間很短,地點也不一定,主要停落在茂密的樹林中。
本地生態可見鳥種
1.銀耳相思鳥(Silver Eared Mesia)
福隆港的明星鳥之一,平均體重約28.4克,又稱七彩相思鳥、黃嘴玉等。棲息於平原及海拔1000米的小丘,少靜棲於樹上,在常綠闊葉林、灌叢、竹叢間和枝條間穿梭跳躍,生性活潑,不太怕人。甲蟲、瓢蟲、螞蟻等昆蟲是它的主食,也吃草莓、榕果等植物果實以及穀粒、玉米等農作物。
2.棕頸翠鳥(Rufous collared Kingfisher)
又稱栗領翡翠,身長24公分,體重70至90克。它們通常定居在茂密的森林和近水處。常在樹葉或泥土中尋找獵物,一般單獨或情侶共同捕食。它完全是肉食性鳥類,主要食物是無脊椎動物,如蟋蟀、蜘蛛、蠍子、蝸牛等,也吃小型脊椎動物如小魚、小蛇和蜥蜴。
3.鳳冠火背鷴(Crested Fireback)
馬來西亞及蘇門答臘可見的一種中等身形的雉,外觀像孔雀,冠深色,羽毛呈藍黑色,臀部赤褐色,外尾羽黑色,瞳孔紅色,面部皮膚藍色。主要吃植物、果實及細小的動物。雌鳥每次會生4至8粒蛋,蛋呈奶白色。由於持續失去棲息地及過分捕獵,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瀕危物種。
4.黃冠擬啄木鳥(Yellow crowned Barbet)
擬啄木鳥在習性和樣貌上,或多或少有模仿啄木鳥的樣子。比如,它們都有堅硬的鳥喙,都能在樹桐上戳洞弄巢。但啄木鳥愛吃葷,而擬啄木鳥則偏愛果實,所以森林結果的季節是觀賞它們最好的時機。擬啄木鳥一般在很高的樹上待,加上身體都是青綠的保護色,想要發現它們需要很好的眼力。
5.長尾鸚雀(Pin tailed Parrotfinch)
為東南亞的常見鳥種,主要分布於馬來西亞、汶萊、柬埔寨、印尼、寮國、緬甸和泰國。經常在亞熱帶或熱帶的山地及低地濕潤森林活動。
6.黑翅高蹺(Black winged stilt)
又稱黑翅長腳鷸、紅腿娘子等,聽名字就知道它有好長的腳,加上好尖的嘴,一定是個探索河裡小食物的好工具。它們高眺的身形在細小的鳥群中特別突出,喜歡於沿海及淡水沼澤地生活,捕捉體形細小的魚類、昆蟲、蝌蚪作食物。由於擁有一雙粉紅色長腳,故可以在比較深水的地方覓食。
7.白眉地鶇(Siberian Thrush)
別名西伯利亞地鶇,全身體長約23公分。是一種稀有種過境鳥,喜歡單獨在樹林冠木叢、草叢地帶或其附近之林緣地帶等地區活動,並以昆蟲、植物種子及果實等為食。
8.大杓鷸(Eurasian Curlew)
身長約60公分,嘴甚長,向下彎,黑褐色。臉部、前頸到胸淡褐色,有黑褐色細縱斑。腹以下白色,有黑褐色縱斑。常成群出現於河口、沼澤地帶,以長而下彎的嘴插入泥中,啄出蟹類後,甩落蟹腳後再吞食。
9.紅嘴巨鷗(Caspian Tern)
世界上體形最大的鷗科鳥類,故又稱紅嘴巨燕鷗,體長約48至60公分。主要棲息于海岸沙灘、湖泊邊,飛行時相當敏捷,以小魚為主食,當牠們發現水中有獵物時,會先在空中盤旋,等目標鎖定後再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俯衝到水下,一口咬住獵物並帶出水面。
千鳥飛不絕
驚鴻留艷影
緊隨大隊哪能歇,折翼傷翅最凄涼!
賴先生已經連續三天在甲州丹絨端(Tanjung Tuan)森林保護區觀鳥,第一天就已在不同的時段目睹逾三千隻候鳥過境,讓他驚喜不已。
“有時候是幾隻飛過,有時候卻是三十、四十隻成群飛過上空。候鳥們在高空上飛翔,能拍到的話,就更加開心了!”
據他用望遠鏡觀鳥的觀察,他發現,往往同一鳥種的候鳥會飛在一起,卻不會與別的鳥種一起飛。其中,最大群的是蜂鷹(Oriental honey buzzard)。
“第一天共看到三千多隻蜂鷹飛過,第二天觀望半天也有六百多隻……幾點觀鳥最適合?我個人覺得,上午十一點至下午三點左右是不錯的時段,每次到丹絨端觀鳥也都是在這個時間,能看到相當多的候鳥。”
透過“雙眼”記錄遷徙旅程
賴先生堪稱觀看候鳥的狂熱愛好者。在半年前,候鳥離開北方的繁殖區,遷移到南方溫暖地區過寒冬的時候,他就曾經觀望過它們的過境遷徙。
半年之後的今天,候鳥趁北方天氣轉暖,陸續折返繁殖地,他再度重臨丹絨端觀鳥,透過自己的雙眼,以及一副望遠鏡、一架相機,“記錄”了候鳥南飛北歸遷徙的往返旅程。
他看到的,不只是鳥翔碧空的美麗景象,也包括一些幼鳥、老鳥揮動著在遷移過程中損傷的雙翅,跟著大隊飛的“悽慘”景象。
“據我了解,從二月尾到三月尾可以在丹絨端觀看到候鳥遷徙。聽說,它們也會在太平Scotts Hill過境區停留休息和補充食物。”
觀鳥心情:觀鳥可以一邊健行一邊拍照,是一舉兩得兼老少咸宜的戶外活動。我全神專注在觀鳥、拍鳥,已經不懂得要怎樣拍人了,哈!我今年71歲,隨著年紀越來越大,要背著沉重的相機行走有點不方便,所以近年只是純粹觀鳥而已。
愛鳥勿囚鳥,天空任鳥飛!
“以前我父親是買鳥回來養,養過許多鳥種,包括大馬和中國的鳥類如畫眉鳥等。因為養得多而累積經驗,最後因此成為鳥鳴比賽(Merbok Competition)的評審,從鳥的音色、動態、體形、羽毛等,為各地的參賽鳥類評分。”
由於一路看著父親養鳥,KH.Tang從中也對鳥類產生了興趣,並且在十多前開始愛上觀鳥活動。
這是一項科學活動
他說,雖然沒有追隨父親走上同一條路當鳥鳴比賽評審,但是看著鳥兒在天空中展翅飛翔的姿態,讓他欣賞到平時難得一見如詩如畫的自然景觀。
“觀鳥是有趣的休閑活動,但是對我來說,它更傾向於科學的一種活動。試想一想,候鳥們從哪裡來?它們是如何發現何處有熱氣流?又如何利用熱氣流進行長途遷徙?”
這些都是科學之謎,而候鳥完全依循大自然規律,成群過境遷徙的動人景象,也緊攫KH.Tang的目光。
除了經常到福隆港、瓜拉雪蘭莪觀鳥,他還有一個值得推薦的地方,那就是霹靂州的拉律山(Bukit Larut,俗稱太平山),那裡因為處于海洋之中的平原,亦是候鳥遷徙的其中一條路線。
“要到達山頂觀鳥,只能乘坐四輪驅動車進去。但也因為人煙稀少,很大機會能看到各種不同種類的鳥兒,不過鳥兒都很害羞,只是看到一兩秒,就飛走了!”
觀鳥心情:我愛上觀鳥,是因為我喜歡鳥兒自由自在飛翔的姿態。我不贊同養鳥,不想把鳥兒束縛在一個鳥籠裡,飼養它們,然後要它們做我們想要它們做的。所以,我寧可到處去觀鳥,也不養鳥。
它是大地氣象台 寒暖鳥先知
留住森林,守護候鳥
自小在吉打鄉鎮長大的王志達,搬遷至吉隆坡之後仍懷念大自然,自90年代開始參與觀鳥活動,在山林、紅樹林、海濱用望遠鏡尋找鳥跡。
“最好是和會觀鳥的人一起去觀鳥,所以我參加觀鳥小組,透過有經驗的人學習如何辨識鳥類、如何觀鳥。最初,我們從照片中認識鳥,然後再到現場去進一步辨識。”
注意衣著顏色
據他的經驗,現場觀鳥之時,不要穿顏色鮮艷的衣服:“如果在森林觀鳥,最好穿灰色、青色;如果在海邊觀鳥,最好是灰色衣服。穿適合的顏色衣服,是為了不嚇跑鳥兒。”
每一年,候鳥都會從寒冷的北方地區,遷徙至溫暖的南方地區如蘇門答臘。“但是,蘇門答臘的森林越來越少,未來候鳥的遷徙過境停留區也越來越少……停止砍伐森林很重要,這不只是保護森林,也是保護氣候、動植物的棲息地和生態系統。”
他在觀鳥的同時,都會做記錄,像分辨雌雄、顏色等。“觀鳥有多種,一是從攝影去觀鳥,我卻是從觀鳥去攝影。我拍鳥是為了方便自己辨識鳥類,所以使用的相機是基本型,鏡頭不是最好的。”
觀鳥心情:候鳥們遲回或早回北方,都跟天氣息息相關。如果北方早寒,它們可能八月、十月就開始南飛。對於氣候的變化,鳥比人類還敏感。而觀鳥,可以看出氣候的變化。
視力要好,否則全是一個鳥樣!
早期,王志和因為要清早觀鳥而選擇在當地過夜,但是後來發現觀鳥過後,沒有事情可以做,只是在酒店裡看電視,所以現在改成早上到觀鳥區觀鳥,下午就回家。
為了觀鳥,他到過不少國內的觀鳥區:“在丹絨端看到的是候鳥在高空中乘著熱氣流盤旋的景象,它們正沿著一定的路線遷徙中;在福隆港看的是候鳥在樹上覓食,它們是在遷徙過程中經過該地過境區,在當地短暫停留,休息和覓捕食物。”
王志和最喜歡去福隆港觀鳥,一去就會住上五六天。“福隆港整年都適合觀鳥,除了季節性的候鳥,更多的是本地鳥。”
“我喜歡看候鳥、森林鳥(Garden bird)、半山鳥(Sub montane bird)。森林鳥色彩鮮艷,候鳥一來就是幾百隻甚至幾千隻,視力要夠好才能看清楚,如果不懂得分辨,看上去所有鳥都一樣。”
觀鳥心情:觀鳥是一種消遣,輕輕鬆鬆去看,不用想太多,好過看電腦。觀鳥可以結識不同的朋友,互相分享、交流,比如在哪裡看到鳥、怎樣的鳥……在網絡平台上亦有一本有關鳥的資料書,公開讓大家記錄有關鳥類的資訊。
登燈塔觀鳥,順便看海!
早上九點抵達丹絨端(Tanjung Tuan)的伍國強,從丹絨端森林保護區入口處開始朝向目的地走去,大概是800公尺的腳程,約15分鐘,來到了丹絨端燈塔。
“在燈塔平台區用望遠鏡觀看候鳥,站得高,可以看得更清楚、更詳細,雖然我還不懂得分辨鳥的種類,哈!”
對他而言,能在燈塔平台區觀鳥是新鮮的事情,因為這座百年燈塔平時不允許進入燈塔建築物的範圍內;但是今天,不只是可以“登高觀鳥”,更可以欣賞到馬六甲海峽的碧藍海洋。“很值得!”他說。
伍國強自2013年首次觀鳥以來,已是第四次參與觀鳥活動。問他觀鳥的樂趣,他說:“奇妙。候鳥每年都要從遙遠的繁殖地飛經這裡,現在又要飛回去,這一點就很奇妙了。”
“今天看到兩千多隻候鳥過境,看到最多的是蜂鷹(Oriental honey buzzard),算是不錯的收獲 。”
觀鳥心情:我特地從吉隆坡來到丹絨端,準備做半天逗留來觀鳥,悠閒是自己安排的,哈!在我的住家附近有個湖,我也會經常拎張椅子坐在湖邊尋找、觀看水鳥。
衣裝忌穿紅 莫讓鳥驚心
山裡水邊尋,拍鳥需耐心
謝彼得於三、四年開始觀鳥,當時他在面書上看到別人拍的鳥類照片十分漂亮,開始嘗試拍鳥,就這樣投入觀鳥世界。
“一開始拍鳥的時候很失望,因為拍鳥的人不喜歡陌生人參與他們一起拍鳥,除非是被鳥類攝影團體所認識、所邀請。這是因為拍鳥的地方一般是秘密場所,不想讓外人知道,哈!”
他認為,拍攝鳥類要有基本的器材,一個約兩千多令吉的相機即可,這對初學者來說足矣。“最好是能夠參與一班朋友一起拍攝,交流和分享,學得比較快。但是,人多則沒鳥,人數太多容易驚動鳥兒。”
了解習性,預測動作
謝彼得拍鳥的“秘訣”是:用耳朵聽好、用望遠鏡看好。另外,適宜的衣著亦很重要。
他建議穿青色、黑色、灰色等沉色衣服,忌穿紅、橙等鮮艷衣服:“鳥在天空中看到一個個紅色的點四處移動,會害怕。”
“鳥的視覺比人類敏銳許多,有一種牙鷹,它在天空中飛,卻可以看到水裡的魚,直接從空中飛撲下來捕食。在鳥類中,鷹的視力最好,所以有句話叫bird eye view(鳥瞰)。”
充分了解鳥的習性也很重要。“鳥是很敏感的、怕人的,了解它們的習性,才能預測鳥的動作,在最精彩的瞬間按下快門。”
謝彼得最喜歡翠鳥(kingfisher),因為它五顏六色,有藍有紅,十分漂亮。
“翠鳥吃魚,一般可在湖邊、河邊見到;去年我在瓜拉雪蘭莪拍到藍色的翠鳥,很小隻,也很少機會見到它。”
“鳥類拍攝的首要核心條件是耐心,耐心往山裡、水邊去找、去等待,才有機緣拍到。在等的時候,可以拍一些昆蟲、花草等。”
心靜耳聰,林中辨鳥跡
鳥類是非常有趣的動物,拍攝它們並不容易。首先,鳥類不會擺出人們想要的造型,甚至難以接近它們。不過,一旦掌握一些鳥類攝影的基礎,捕捉鳥類精彩瞬間就會變得容易多了。
Mervin以在森林中拍攝鳥類舉例:“把自己的心安靜下來,凝神傾聽周圍有什麼移動和飛行的聲響,從發出聲響的方向尋找鳥的蹤影。”
“先聽聲音,再找鳥的蹤影,那裡有就去那裡拍。”說起來容易,實際上不易做到,因為在發現“啊,鳥停在那棵樹上”後,會不自然地奔向鳥所在之處,急於對這個或那個拍攝,而鳥的警惕性不容忽視,一點聲響就導致鳥兒逃之夭夭。
需用長焦鏡頭
“如果是停在樹枝上的鳥,視力要夠好,才能在眾多樹林當中‘捕捉’到它的蹤影。為免人多聲雜‘驚醒’鳥兒,一般上都不會一堆人一起拍。最好是三五成群到現場,然後各拍各的,先各處觀察,再等待鳥的出現或是尋找。”
“拍攝鳥類的相機至少要用300mm的長焦鏡頭,但其實300mm適合在動物園或公園拍攝,對著高空中拍鳥有一定的難度,最好是500mm至800mm的長焦鏡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適合的相機鏡頭,一旦發現鳥蹤,就知道鏡頭要瞄準哪裡了。
他認為,無論是拍攝在空中飛翔的鳥,或是在樹枝上、湖海邊的水鳥,拍攝的技巧都一樣。“我在三年前開始觀鳥,拍鳥只拍了一年多,經驗尚淺,我覺得拍鳥就是要拍它正在飛翔的姿態,漂亮、有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