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年旧事话报坛(完结篇) 郑谭运:《通报》首创带动市场 《中国报》发扬分类广告
广告是报章的重要收入来源,但在1950至1970年代,华文报章的广告收入极少,当时的《南洋商报》较多商家刊登广告,其他报章没法让多少商家“心动”,花钱打广告。
更重要的原因是:当时的商家不习惯刊登广告,只有一些资金较雄厚,才会考虑在销量较佳的报章,投入广告资源。
在1970年代,英文报章《马来邮报》(Malay Mail)的分类广告异军突起,极小栏位的租屋和买卖汽车的分类广告,赢得不少人的喜爱,但在华文报章却不见踪迹。
大约于1974年至1975年,周家创办《马来亚通报》后,发现分类广告可以扮演增加报章收入的重要角色,策划一段时间后,于1976年开拓分类广告市场。
最初,周家老板吩咐全体广告员出外招分类广告,采取“卖大包”的方法,即免费刊登!
免费试用擦亮牌子
当时,广告员到吉隆坡的阿罗街 (Jalan Alor)、武吉免登(Bukit Bintang)、半山芭(Pudu)等处,抄写贴挂在店屋或住家外,欲租卖屋子和买卖车子的招贴,然后刊登在报章的分类广告栏。
此类广告一经刊登,反应极佳,方便了想要租卖屋子和买卖车子的人;这一招“免费试用”,擦亮了《马来亚通报》分类广告的牌子,让许多人愿意付出小额费用,以尽快完成屋子和汽车交易。
买三送一吸引顾客
周家在经营分类广告上确实有一手,开始收费使用刊登一小栏5元的分类广告,送一支从商家征集而来的派克笔(Parker Pen),让欲登分类广告者趋之若鹜,这家报纸的分类广告量如像坐火箭般直线上升,开了一版又一版分类广告。
这种登广告送赠品方式,随后调整为买三送一,即登三天送一天,虽然不再像之前般“买一送一”,但在口碑建立起来后,想要刊登分类广告的人,依然络绎不绝。
由于分类广告的费用极低,因此下订时即收现款,收入相当可观,这让《马来亚通报》的业务蒸蒸日上,风头一时无两。
后来,周家售出《马来亚通报》,收购《中国报》后,同样打出分类广告这张皇牌,并于1994开始招收分类广告,派出十余名广告员打先锋,延用分类广告三送一的招数,建立起该报分类广告的招牌。
当时,《马来亚通报》已江河日下,《中国报》接承前者分类广告的衣砵,并且把它发扬光大,至今人人想到分类广告,《中国报》就是不二之选。
其他华文报章没有看到分类广告这块大蛋糕吗?当然不是,其他报章也仿效投入分类广告市场,然而《中国报》已抢了“头啖汤”,建立起分类广告的金字招牌,刊户只把它列为首选,而且刊登效果极佳,其他报章的分类广告市场相形见绌。
《中国报》市场嗅觉敏锐
《马来亚通报》是华文报章分类广告鼻祖,《中国报》将之发扬光大,这背后的关键,在出于对市场的敏锐嗅觉,周家在这两家报章的管理,沿用同一个手法,在分类广告市场打下漂亮一役。
现在,分类广告已不局限于屋子和汽车,形形色色的分类广告,扩大分类广告这块大蛋糕,《中国报》至今依然是最大受益者。
然而,必须提醒的是:管理能力依然是重要的原则,当初《马来亚通报》由盛而衰,《马来邮报》是报业分类广告鼻祖,但最终让后来追上的《星报》(Star)抢去分类广告市场,皆是值得借鉴。
任何报章的管理不当,皆可能影响广告市场,所谓一子错,满盘皆落索,一念之差,一步之失,足以扭转市场的板块,慎之,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