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枝:無弦琴──從鬼佬到辱華
近年,有一種文化過敏症,會借小小的刺激,發出大大的病情,就是覺得自己受到了侮辱。
我在香港企業一個部門出入的當年,跟一位鬼佬藝人時常相遇。記得第一次和他見面,他神情自然,自我介紹說他是在電影電視上的那個鬼佬演員。
香港人,習慣了稱外國人是“鬼”。我的上一代,很自然的,在什麼什麼國的人之后多加個鬼字,是一種有偏見,沒有太大惡意的稱呼。雖然把外人當鬼,有自己是人的自抬心態。我的心理學教授朋友分析說,這是自卑的反射,叫外人是鬼,等于自己是人的安慰。
不過,雖然不是人,還是很多人爭著移民去鬼佬的國家、留學鬼佬的大學、講鬼佬話、愛用鬼佬名,又索性娶鬼婆嫁鬼佬,可見口頭上用鬼,心底裡的貶損、惡意很淡薄。
鬼佬被華人稱鬼,很少會生氣到指為辱洋。倒是不少華人在一些場合,聽見一些言語馬上緊張到自己受到侮辱。
辱華的事件此起彼落地發生,連奧斯卡頒獎禮上一段小插曲,說會做生意又精于製作的是華人,也有不少人否定了事實,指是有意辱華。
——否定(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