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卉嫔:礼金的学问
自从年龄踏入2字头,朋友的喜帖总是一封接着一封来,大家被红炸弹炸到都想高唱宇恒的“朋友都结婚去了”。
收到喜帖的当儿,也就代表你要开始准备礼金,而准备多或少,都好像是一门学问。
从小到大,我都不曾独自赴宴,都是与家人或亲友一同赴宴,礼金都不需由我操心。
给礼金,也就是俗称的包红包,在传统时期给红包是给予一对新人祝福,但衍生至今,已演变成根据面子、与新人的交情等,来决定红包给多少的问题。
礼金在广东话中被称为“做人情”,这足见红包的“厚度”也与新郎新娘的交情有关,而新郎新娘收到的礼金,也可视为其交际程度。
如与新郎新娘的交情深厚,那么不用说,你肯定知道,礼金要特别厚。
倘若与新郎新娘的交情一般,但是又必须出席婚宴的时候,就是朋友之间互相讨论要给多少。
礼金的问题,给少又怕不好意思,给多又伤荷包,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朋友之间互相讨论。
如今网络上也是有“传授”大家一套“礼金的学问”,网络上阐明,给礼金需看摆酒席的场地,需视与新人的交情、缺席者需包多少等等,包保不会失礼。
一对新人在婚宴上收到多少的红包,不代表他们就“袋袋平安”,他们也需在对方结婚,或对方儿女结婚时,付出相同的“代价”。
我在知道这项潜规则时不禁恍然大悟,莫非这就是给礼金时,需在红包上写名字的原因?
最后,无论去婚宴包多少,还是要祝福一对新人新婚快乐,百年好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