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卉嬪:禮金的學問
自從年齡踏入2字頭,朋友的喜帖總是一封接著一封來,大家被紅炸彈炸到都想高唱宇恆的“朋友都結婚去了”。
收到喜帖的當兒,也就代表你要開始準備禮金,而準備多或少,都好像是一門學問。
從小到大,我都不曾獨自赴宴,都是與家人或親友一同赴宴,禮金都不需由我操心。
給禮金,也就是俗稱的包紅包,在傳統時期給紅包是給予一對新人祝福,但衍生至今,已演變成根據面子、與新人的交情等,來決定紅包給多少的問題。
禮金在廣東話中被稱為“做人情”,這足見紅包的“厚度”也與新郎新娘的交情有關,而新郎新娘收到的禮金,也可視為其交際程度。
如與新郎新娘的交情深厚,那麼不用說,你肯定知道,禮金要特別厚。
倘若與新郎新娘的交情一般,但是又必須出席婚宴的時候,就是朋友之間互相討論要給多少。
禮金的問題,給少又怕不好意思,給多又傷荷包,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朋友之間互相討論。
如今網絡上也是有“傳授”大家一套“禮金的學問”,網絡上闡明,給禮金需看擺酒席的場地,需視與新人的交情、缺席者需包多少等等,包保不會失禮。
一對新人在婚宴上收到多少的紅包,不代表他們就“袋袋平安”,他們也需在對方結婚,或對方兒女結婚時,付出相同的“代價”。
我在知道這項潛規則時不禁恍然大悟,莫非這就是給禮金時,需在紅包上寫名字的原因?
最後,無論去婚宴包多少,還是要祝福一對新人新婚快樂,百年好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