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龍泉山孝恩園週二舉行了公益節地生態葬集體安葬儀式,共有27名無主逝者的骨灰被埋入一棵樹下,經過數月后可分解化為泥土,回歸大地。
與傳統安葬方式相比,生態葬採用不留名、不立碑、骨灰不保留,使用降解骨灰盒落葬的方式,達到骨灰自動分解、回歸自然、土地循環利用的目的,也體現出中國傳統天人合一的殯葬觀念。
推行17年乏人問津
武漢從1998年前后開始力推生態葬,但仍然難入人心。據悉,近年來武漢每年有逝者約6萬人,但生態環保葬推行17年,選擇率仍不足1%,原因是生態葬被與“薄葬”劃上了等號,難以表達對逝者的感情。
武漢市民政局社會事務處處長王高山表示,從長遠看,節地生態葬是推動殯葬改革向更環保、更低碳發展的必然趨勢,是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客觀要求,政府部門也要通過引領示範,改變大家的一些觀念,使大家接受生態節地的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