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一线 集百家福 妇女巧手废物利用
报导:谢颖贤
(文德甲3日讯)华妇靠一双巧手及创意设计,历年来缝制超过200张“百家被”,精致“百家被”寓意为家人及孩子祈福避祸!
来自文德甲的廖海燕(58岁)自小养成收集回收物品的习惯,天生拥有一双巧手的她,将废物利用的小巧思,“无师自通”制成多样化的实用工艺品,同时也提倡环保概念。
她接受本报记者访问时说,现今物资丰盛时代,各种物资随手可得,但早前物资贫乏,妇女大部分都到处收集布碎或旧衣服,剪剪裁裁成为一条“百家被”。
“一针一线制成的‘百家被’有百家福的意义,也是早期妇女对孩孙的爱心。”
擦脚布也自制
“这个传承华人“缝百家被,穿百家衣”的习俗,也为家人及孩子祈福避祸。”
除了传统布碎拼结而成的做法,她也钻研六角形或八角形方块的百家被,再加上自创各式绘图设计,成为她爱不释手的作品。
“我的作品设计包括卡通图形、贺语如‘双喜’、‘福’等字眼,都是我精心缝纫,用作送礼用途,至今已完成超过200张被。”
她说,“百家被”非常讲究功夫,一针一线制成,需耗时1月至半年的时间,这些年来所制成的“百家被”,都是她呕心沥血的作品。
“我也会使用布碎制成擦脚布,家人所使用擦脚布,从未在外购买,都是我亲自裁缝而成。”
干绿豆壳有助睡眠
包装水纸盒、绑带、钮扣、拉链等材料,裁缝制成手提袋或篮子,非常耐用,也符合环保概念。
她说,她经常会注意别人丢弃的垃圾,能用的就收藏起来,将它们拼凑及“改头换面”。
“像绿豆壳,对许多人来说没有用处,但我将它晒干后做成枕头,有助睡眠、驱风等作用。”
“另外,汽水铝罐除了能变卖,我也将它剪剪贴贴,改造成各型如天鹅的装饰品,让家中焕然一新。”
重新组织环保手艺品
垃圾遇上巧手,再以小智慧、小巧思重新组织,全新及创意的环保手艺品,摇身从“废”为“宝”!
因从小家境欠佳,培养成节俭性格,廖海燕说,布碎、包装水纸盒、绑带、铝罐、绿豆壳、钮扣等物品,经她“DIY”后,摇身变成百家被、手提袋、装饰品等有趣的实用品。
廖海燕也是文德甲工余俱乐部妇女组委员,她说,10余岁已开始学习做这些手工艺品,当时除了是为兴趣而做,也希望用双手补贴家里开销。
“早前家境困苦,许多材料都是在外拾回来的,当时这些被别人视为‘垃圾’的材料,都是我眼中的‘宝’。”
“我将所有材料收集和分类后,便开始构思,想办法将有关材料派上用场。”
“这些手工艺品都是我花费很多时间才能完成,很多人问我为甚么那么辛苦,但我觉得这很有意义,除了节省开销、提倡环保,也让家人使用我觉得最好的物品,辛苦一些是值得的。”
学传统手艺免断层
“学习手艺,免被时代淡化,也让自己拥有一技之长!”
文德甲工余俱乐部妇女组主席窦珍梅说,时代改变,许多传统手艺已被淡化,甚至无人问津。
她说,缝纫、编织等手艺,早年的华社妇女几乎无一不晓,但随着新科技的出现,年轻一辈已鲜少接触相关手艺,一些女生甚至不晓得缝衣钮。
“因此,本部妇女组决定开办手艺班,由海燕和其他部友分享相关手艺,为年轻人提供学习的平台。”
该妇女组秘书邓美莲则呼吁公众踊跃参与即将开设的手艺班,尤其是家庭主妇们,以便能在空闲时间制作手工艺品,让自己拥有一技之长。
“我们希望重燃频临失传的手工艺品风气,尤其是传统‘百家被’,让这个传统华人习俗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