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名中有“大”或“小”字的,如上文提到的大笨珍和小笨珍,在半島中有好些地方。在笨珍縣有個地名是“大抬哥”(Chokoh Besar),也有一個叫“小抬哥”(Chokoh kecil)。
在哥打丁宜縣有一個叫“大素里里”(Sedili Besar)的,也有一個叫“小素里里”(Sedili Kecil)的地方。從新山駕車過來約一小時半刻抵達這個漁村,這里有寧靜的海灘,有不少可供出租的度假屋。
這個縣里有一個“小哥打新村”(Kota Kecil),距離哥打丁宜2公里,也是在英殖民地時代緊急狀態之下成立的。因靠近哥打市區,所以就命名為“小哥打”。這個村子最大的特色是帶有客家方言腔調的華語。現在年輕人都往外謀生,這個新村幾乎成為了“老人村”。
在豐盛港縣的Mersing Kecil,華文稱為“小豐盛”,這是一個新村。成立于1955年,距豐盛港只有0.5公里,這個村子沒有山川湖泊的美景,周圍被棕油園包圍。
在馬六甲中央縣的吉里望分為兩部分, “大吉里望”(Klebang Besar),和 “小吉里望”(Klebang kecil)。
印度煎餅有不同美味
吉里望是馬六甲是一個擁有著名海灘的地方,州政府把吉里望沿海地區填海,作為馬六甲市民的休閒之地,在海灘上有一座潛水艇博物館。這個海灘的面積延伸到海邊村的丹絨吉靈(Tanjung Kling),又稱為公主海灘。
同縣的“小冬牙峇株”(Tangga Kecil)靠近冬牙峇株,這里有典型的馬六甲馬來人的浮腳屋,登上屋子都有一道很講究美觀階梯,用七彩的瓷磚切成。Tangga 在馬來文就是階梯之意,地名可能來源自此。這里的美食是炭燒印度煎餅(Roti Canai),有不同的美味,地點在馬石油煉油廠附近。
小甘密包點聞名
森州芙蓉縣有客家村“小甘密新村”(Sikamat New Village),這里有家由客家人經營的瑞星茶室,巧手製做的傳統包點,有叉燒包、椰絲包、菜包、花生包、加央包、豆沙包,包包誘人,是當地的美食之一。
這個地名叫小甘密,甘密在19至20實際中期曾是半島重要的農作物,是一種藥用植物,這是當年小甘密的農作物之一。在柔州麻坡縣的“武吉甘密”(Bukit Gambir),早年也是盛產甘密。
雪州沙白安南縣的大港(Sungai Besar)是一個靠海的小鎮,是該縣的行政中心,大多數的居民是農民和漁民。在彭州武吉丁宜有一個叫“大港尾”的地方,有一片 面積500畝的土地,原本是村民耕作之地,但現在被發展商收購作為旅遊休閒用途。吉打州的萬拉峇魯縣也有一個“大港尾”(Sungai Ter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