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談華文科如何教得有趣。
我自己沒當過華文老師,所以只能站在學生的角度,以我華文老師陳強華為例。我想絕大多數喜歡華文的同學,都會覺得和陳強華老師學習的過程是有趣的,無論在課堂上,或是課堂外他身邊的時候(當然不是每個同學的興趣都在華文,這不勉強)。
現在回想,他做得最少的,就是教我們語文知識和考試技巧(當然,部分原因是他個性很隨性)。他在學校或課堂上都在做些什麼呢?叫我們寫手扎,做閱讀報告上台分享,做班刊、出版書,在學校內辦文藝雜誌(雖然一刷一千常賣不完),辦電影展叫我們看《新天堂樂園》(雖然別的團體辦的《Gozilla》和《小孩不笨》人數多很多)。如同現在的很多老師,為了讓華文科變得有趣,做出很多努力,用方言唸古詩,多媒體教學,將詩詞改成歌曲等。
這些努力當然都是好的。
但今日回想,讓強華老師很受學生歡迎的真正原因(除了他本人很隨和、很搞笑和編輯室有冷氣吹以外),我個人覺得,是因為他很“厚”,書他讀得很多,也喜歡音樂和電影。印象中,他常說他最近又看了什麼什麼,“我很喜歡”(他說出這四個字的神情和語氣,在我腦海異常深刻。)
學生在他身邊或課堂上聽他分享,自然會有興趣找來看,或反過來和他分享自己看過的,這是知識和人文的吸引力。如果不是因為他,我在那個北馬小鎮,在那才剛剛開始有網絡的年代,恐怕根本不會讀夏宇、羅智成、鴻鴻的詩,也不會知道誰是游川和傅承得。
所以要談華文科如何教得有趣,首要問題是,華文老師自己喜歡嗎?華文老師自己覺得華文科有趣嗎?由此延伸,更“現實”一點,我們華文老師的華文程度好嗎?華文程度如何判別,值得討論,由文學觀之,試問,我們華文老師對中國古典文學(文化底蘊) ,現代中文文學(文字鑑賞力和品味),馬華文學(文學與本土/生活之關連性),都很熟悉嗎?(什麼?!我們的華文教育無關文學?!)讀得多,很厚,有知識和人文底子,上課自然就有很多東西分享,自然就比較有趣(溝通和表達能力是另一技能)。
所以,馬來西亞華文科教育的根本問題是,我們的華文老師有閱讀嗎?
當然,華文老師的素質不完全取決于華文老師的個人努力,也不是熱血高呼一句“華文老師為了救華文,你們要多讀書啊!”就可以解決,還是要從制度面來看。
老師的薪資(2000令吉食衣住行都不夠了,還買書?)班級的大小(五十多個學生都不知道誰是誰),老師學生比,老師的節數(趕場改作業考卷都累死人了,還閱讀?)都必須要一一檢視。很不幸地繞一大圈,我們又要回到問題的根本,我們華教的當權者、華基政黨的領導人,盡到保護華教、保護老師,提昇華文教育品質的責任了嗎?
還是忙著搞權力鬥爭,蓋樓,徵地,建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