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報導∕攝影:陳韋菘
(古來5日訊)現今社會頻傳駭人慘案,殊不知遊戲其實也可修正個人身心靈,引導人們走向更美好的道路。
遊戲治療的關鍵就是“反射”,治療師將通過遊戲,從旁協助及引導對方發現問題,但在過程中並不會給予對和錯的觀念,最重要的是從對方心中“反射”問題,再修正問題。
遊戲治療師在亞洲還未被大眾熟悉,但在歐洲國家已有百年歷史,更被廣泛流傳教育下一代。
本地遊戲治療師莫翠瑩接受《中國報》訪問時便透露,擔任遊戲治療師生涯中,最印象深刻的個案,就是孩子畫上屋子、貓、魚和老鼠等,當中貓卻身體流血。
她說,結果孩子對話中表達了內心“要殺媽媽”的想法,原因是孩子覺得母親平時很嘮叨,覺得母親很煩,所以在畫中流血的貓就是母親。
畫殺貓影射媽媽
“這就是孩子的自行反射,從畫中表達內心所想,當時孩子拿起顏色筆二話不說,就朝貓的身體劃了好幾次,並說把貓殺死了,心情也舒服了。”
莫翠瑩指出,在這情況下,她會從中了解親子之間的問題,並給予引導,讓孩子掌握較好的管道發洩,學會表達自己的不滿的情緒。
她指出,這名孩子由于不懂表達對母親行為的不滿,更因為不知宣洩管道,所以長期壓抑,造成性格怪異。
“其實這也反映了親子溝通問題,這將影響孩子的思想及行為。”
莫翠瑩說,一般大眾將“治療”解讀為有病,抗拒接受治療,但通過遊戲較能接受大眾接受,並從遊戲中反射當事人現在所面對的困境與問題,再慢慢協助事主走出陰影。
陪孩子走出陰影父母也須治療
從遊戲中窺探孩子的心理問題,就連父母也有必要接受遊戲治療,陪孩子一同走出陰影。
莫翠瑩指出,目前接受治療的孩子分為兩種,即自閉症兒童及過動兒,前者通常通過遊戲治療可改善表達及邏輯能力。
她說,頑皮搞怪的過動兒就有很多不同的個案,如思念逝世親人、手足爭寵、缺乏安全感、親子關係不好等。
但她說,通過遊戲中的繪畫、沙盤、音樂、粘土及角色扮演(手作布偶)等,便從中了解孩子們的感受及反射,慢慢地修正過來。
她透露,有時候也會發現孩子的問題出在父母身上,所以也會建議父母接受治療,讓問題得以徹底解決。
莫翠瑩目前也有安排幼稚園內的老師接受基本的物理治療課程,甚至也有推廣讓其他老師共同學習,幫助更多父母及孩子間的教育問題。
學習與玩樂應並重
孩提時的學習與玩樂應該並重,不要把孩子塑造成“讀書機器”。
莫翠瑩指出,現今的“填鴨式”教育,讓孩子們倍感壓力,時間更被課外補習及才藝班淹沒,沒有時間像上一代的孩子盡情玩樂。
“父母擔心孩子未來,注重孩子學業,但卻忽略孩子也需要玩樂,往往以為只要買玩具就等于玩樂,但事實上對孩子成長沒有太大意義。”
她建議父母應安排時間帶孩子到戶外遊玩,尤其是增加接觸大自然的機會,孩子才能從中享受學習的樂趣。
太依賴科技 少與人互動
孩子過度依賴科技產品,以致成長過程缺少與人的互動,恐演變成“冷血殺手 ”!
針對國際上隨機殺人事件一再發生,尤其台灣4歲女童“小燈泡”不幸遇害事件,更是震驚社會。
莫翠瑩強調,這顯示了現代人情感危機,像事件中的殺人犯,動手時是沒有情感牽動,問題關鍵就在人與人之間的互動。
她認為,人與人之間若缺少互動,僅通過科技產品聯繫,將會錯過情感“鏈接”的動作,進而演變更多的行為偏差及思想。
來自古來的莫翠瑩初出社會曾接觸大眾傳播領域及酒店服務管理,2004年母親逝世后,選擇接管古來愛心幼稚園,並在之后考取遊戲治療師的資格,主要協助孩子的身心靈發展。
成長過程 決定未來處世態度
三歲定八十!孩子的成長過程,將決定未來踏出社會的處世態度。
莫翠瑩指出,孩子的教育方式固然重要,但在身心靈成長過程中關鍵的是父母,當中的互動及交流將會影響孩子長大成人后面對社會的態度。
“現代人三大問題包括缺乏親子交流、科技發達影響個人情感牽動、家變父母離異,都將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她認為,孩子出生后至3歲之間,是最重要的互動關鍵時期,若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發現任何狀況,最佳的黃金治療時段則是3至12歲之間。
可見俗話說的三歲定八十,還真的是有研究支持。
做錯事以抱抱處罰
莫翠瑩指出,每個孩子的遊戲療程週期基本上是連續六星期每週一次,若情況改善緩慢也將會再延長至下一個療程。
她指出,她一般都會以繪畫及沙盤的方式進行,前者是提供彩色筆讓孩子在白紙上任意畫畫,后者是讓孩子選擇想要的玩具模型裝入籃子,再讓孩子把玩具模型放在沙盤上。
“上述兩項遊戲在進行時,治療師須側身在旁,觀察孩子的表情,跟上孩子的動作,從中掌握孩子的思緒,展開對話引導孩子表達內心的種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