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吉安:茨厂街,最后的时光 | 中国报 China Press

张吉安:茨厂街,最后的时光

乡音考古工作者



近年常被问起茨厂街的事,我会先说自己是吉打田生土长的,漂泊到吉隆坡是后来1998年的事。去富都车站、去买书、去买VCD、CD、黑胶,去茶坊,去习舞学戏,去看中医,溜跶过苏丹街、中华巷、戏院街、谐街,或许跟其他游子一样走过这样的路线图。可不一样的,如今的吉隆坡人已渐行渐远,而我兜了18年,仍迂回在茨厂街上。

每次离城,习惯一大早出门搭巴士到艺术坊总站,拖着行李招摇过街,故意买张傍晚回乡的车票,趁机窝在这里嗜书吮乐过上大半天。家人每月寄来的400块钱生活费,在学院的日子尽量少吃喝少跟人出外找乐子,熬过月尾最后一天剩下一半,下坡到恩记买黑胶绿岛买卡带CD,书店一家串过一家,从大众、上海、友谊、商务、学林、走到大将,狂购一天钱包掏光,惟能冀望明早醒来户口又是满额。

真正跟苏丹街结缘,是1999年岁末大众书局年终大削价,在书堆里溜跶了大半日,离开时,在门市布告栏看见大字报写着“海南青年戏剧团招生”,地点就在对面巷角南洋酒店顶楼的海南会馆,一看学费全免,大喜,背着一袋书登门报名,接着进驻老街3年多成了社区街坊,后来2001年加入报界为工作考量退出剧团。



艺文活动 献出回光

跟老街的缘分又隔绝了好几年,直到2007年3月份,当时苏丹街大众书局店长庄儒频突然来电约见,想做些艺文活动来催一催老街的人气,在电话谈了半句钟,最后决定回到社区支援。一连串的艺文挂上“大众读家──读家的季节”,外界听起来像是书店搞搞噱头来催谷门市,其实参与其中的每一分子已知道,书店的命运剩余一年多,能在最后的关头,图个起死回生也算是挽住一个契机。店里的空间有限,现实归现实,开门还是要做生意,店长向管理层苦求下,在二楼临时开辟一个只能容纳20个人的小空间,找来作家、导演、舞者、画家、摄影人、媒体人等办讲谈和小型展览,记得有几次还找来舞者和剧场演员在书柜与书人之间,即兴演出。期间,我也参与其中,将当年买过的电影书籍作了两场分享,办了一场短片放映,还邀来台湾古琴演奏家陈雯窝在书堆里办了一场“华乐新当家,古琴读奏”。那一年该来的都来了,八方艺文界的有心人陪着店长硬撑近两年,直到2009年1月4日零时,熄灯沉睡。

尔后,就一直在茨厂街,守住每一间老店,最后的时光。


*本网站有权删除或封锁任何具有性别歧视、人身攻击、庸俗、诋毁或种族主义性质的留言和用户;必须审核的留言,或将不会即时出现。
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