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現場.親子閱讀 快樂“幼”有益

報導:方俊心

攝影:張文輝

書?不啦,謝謝。

一聽見“閱讀”,很多人就彈到三尺遠,尤其剛考完試的學生,好不容易終于擺脫夢魘,慶祝都來不及了,甭談拿起一本書來讀。當然,讀“面子書”又另當別論。

“閱讀”跟考試分數牢牢掛勾是很不幸的事情,也不該是閱讀的目的。閱讀先是樂趣、探索、想像、感受、飛翔、遨游……才到“收穫”,閱讀打開人生的窗口,就像美國詩人艾蜜莉狄金生(Emily Dickinson)的詩:沒有一艘船能像一本書,也沒有一匹馬能像一頁跳躍的詩,把人帶到遠方。

4月23日是世界書香日,〈學習現場〉跟大家一同到國內幼兒園、小學和中學現場,看看孩子的閱讀風景,而園丁又是如何把這棵參天大樹的幼苗,播種在校園裡?

小朋友零歲就可以“閱讀”了,但此“讀”非彼“讀”,只是依偎在父母懷裡,用觸(身體)、聽(耳朵)、視(眼睛)感受故事。

如此到3歲,父母把部分教育責任交到幼兒園老師手裡,孩子的閱讀也產生了變化。他離開父母懷抱,跟朋友一起共讀,而且圖書經過老師精心佈置,有時跟學習配合,附加延伸思考和活動。這時老師也開始製造空間和機會,讓孩子自動自發走到書架邊,拿起一本書來看。

7歲小學老師接手,把閱讀深化,方式也更多元。默讀吧,在故事裡穿梭;朗誦吧,感受語言文字的美;跟朋友、師長討論吧,碰撞、激盪新想法;創作吧,讓文字跟生活相輔相成。

直到中學,小學的活動還持續進行,外加一項新任務——化被動為主動,主動探索感興趣的事物,拓寬未知的世界,善用閱讀幫助自己、提升自己,不管是外在或內在層面。

需安排閱讀時間

“有書架、有書,但沒安排閱讀時間,一切形同虛設。必須建立模式,讓孩子定時閱讀。”

幼兒園的做法,其一,透過“主題教學”中的“主題故事”時間,每週給孩子講兩到三個故事。對幼兒而言,這就等同于每週看了兩三本書。

其二,為4歲班孩子設置“繪本故事”時間,老師再給孩子講故事,內容可超出“主題”範圍。講完故事后,老師帶著小朋友進行延伸活動,通常跟藝術有關,如玩樂器、手作、角色扮演等。這些活動就像是橋樑,從更多元、有趣的角度,連結故事跟孩子。

五六歲的孩子沒有“繪本故事”時間,因為這時他們得學習三語,學寫字,以應付將來小學一年級的課程。

閱讀角落作用大

老師講故事屬于“共讀”活動,全班同學一起隨著故事起伏,分享一樣的喜怒哀愁,了解朋友對故事的想法。閱讀也同時可以是很個人的事情。

幼兒園為4歲班孩子設置“角落學習”環節,長達一小時。這段時間孩子可自行選擇要做什麼,閱讀,或者玩游戲,這時閱讀角落就發揮很大的作用。別以為孩子會一面倒選擇玩耍,有些孩子就是喜歡看書。

那園方怎麼“應對”玩游戲的孩子呢?其實從游戲中學習也是孩子的本能,因此假若孩子老是在玩,從不碰書,老師才會加以引導,否則就長空任鳥飛,給予他們足夠的探索時間。

另外,幼兒園也進行晨讀活動,鼓勵早到校的孩子在課前閱讀。碰上遲到的孩子,老師會跟家長多溝通,以為孩子多爭取一些閱讀的時間。

鼓勵家長講故事

家長無疑是幼兒閱讀風景裡重要一環。不止幼兒園,小學中學也一樣,因孩子有一半的時間在學校,一半的時間不在學校,學校、家長雙方齊頭並進,形成強勁動力,火車才可以跑動。要是雙方互扯后腿,那不止動力相互抵消了,一失神還會人仰馬翻。

“我們很鼓勵家長在家裡講故事,比如設定睡前故事時間,這樣孩子受益更大。”

為了讓家長更了解閱讀,幼兒園還不定期舉辦活動,像3月23日這天適逢柔佛蘇丹誕辰,柔佛州放假一天,幼兒園便舉辦“如何成為有協助能力的大人”閱讀推廣講座,由知名閱讀推廣人郭史光宏老師主講。現場同時也辦書展和講故事活動,大人聽演講,小朋友聽故事,過后一起大手拉小手,逛書展買書去。出乎預料,當天來了接近70位家長,比很多活動的出席率都還要理想。

無論如何,對于家長在推動閱讀中跟園方的配合程度,戴美伶園長說,“有積極也有被動的”。對于被動家長,就必須“鼓勵再鼓勵,推動再推動”。峇株巴轄是小城,生活步調較悠閒,然幼兒園學生裡還以雙薪家庭為多。家長一來忙碌,二來本身就沒有閱讀習慣,對閱讀缺乏認識,當孩子上學,他們才開始踏出閱讀的第一步,因而顯得相對吃力。

彩虹橋媽媽超讚

依家長積極的程度,如果要評分,1為最消極,10為最積極,那“彩虹橋媽媽成長班”的成員一定都拿10分。

“彩虹橋媽媽成長班”從2013年開始熱絡起來,現有18位會員,其中10位是幼兒園的家長,戴美伶園長也是其中一員。

起初,大家常聚在一起進行親子活動,如出游、野餐、烹飪、看電影、手作等等,去年她們參與了光宏老師的“閱讀營”后,深受啟發,覺得應該要大力推廣閱讀,于是開啟了連串跟閱讀相關的活動,包括給孩子講故事、辦成人讀書會和籌辦社區親子圖書館。

難能可貴的是,3月23日活動當天,該團是聯辦單位,媽媽們大小事親力親為,包括準備會場、準備食物、準備書展、給孩子講故事……,少了她們活動可沒辦法順利完成。她們絕對是幼兒閱讀風景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有書”跟“閱讀” 不是等號關係

峇株巴轄小荳荳學前教育中心(以下簡稱幼兒園)隱身在花園住宅區內,獨立式洋房格局,有一位園長,5位老師,46位學生,構成良好的師生比。

4至6歲孩子各成一班,班級各據房子一區域,每區域皆有一書架,架上擺放著跟當前學習“主題”相應的圖書。比如,採訪時,6歲班的主題是“蔬菜水果”,書架上就有《愛吃青菜的鱷魚》(繪本)、《愛吃水果的牛》(繪本)、《奇妙的食物王國》(科普)、《Pete and His Beans》(英文繪本)、《Sayur-sayuran》(馬來文科普)等書。

幼兒園培養閱讀的第一步:設置閱讀角落,基本配備:書架和圖書。

園長戴美伶出示厚厚的文件夾,裡頭是經整理的書目列表,都是幼兒園的館藏書籍,有中文書601本、英文書555本和馬來文書74本。書籍按主題分類,清楚指示當講到哪些主題時,班上的書架可以佈置哪些圖書。

這些圖書都是幼兒園創辦初期開始“攢”下來的,起初會花很多錢,后期慢慢減少,由園長決定是否添購。戴園長笑言“有機會就買”,再由老師們幫忙分攤圖書管理工作,包括包書、編目、整理圖書室等。

不過“有書”跟“閱讀”並不是等號關係,要劃上等號,還要下點工夫。

延伸活動豐富孩子的閱讀體驗,讓閱讀從書裡走到書外。

家長反應熱烈,擠滿講座現場。

市场脉搏
更多
看影音热议更多
健康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