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同行‧一度没学生被迫暂停 迁校延续千秋大业
报导:林健海
摄影:李再辉
因为迁校,让华小有了希望,可以延续薪火相传的千秋大业,让后代子孙能与先贤接轨。
培智华小迁至新山烈光镇前,坐落在武吉巴罗,位于距离居銮巴罗市镇15公里外的一个英国人投资的大园坵。
据了解,在1946年,二战结束后一年,巴罗园几名高瞻远瞩的华裔工友发出“再穷不能穷教育”的呼声,先让孩子们在一名工人的家里(私塾)受教育。
私塾请来一名来自昔加末冶美村的郑国藩老师,透过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的人数从五、六名增加到二三十名,这也使到工人家空间不足,于是在1948年征求到园坵管理层同意,空出2间工人宿舍,作为学生学习的场所,武吉巴罗培智华小也就诞生了。
以另一形式生存
从1948年建校,一直到2009年3名学生毕业后,因为再也没有学生来源,学校被迫暂停运作,2010年开始迁校计划。
2011年11月,武吉巴罗培智华小迁至新山,2012年烈光镇培智华小正式开课,武吉巴罗培智华小正式走入历史,新山烈光镇培智华小蜕变为一所崭新的学校,继续负起延续华教的责任。
《中国报》走访烈光镇培智华小董事长邓文村、署理董事长黄有益、家协主席郑成杰及校长何春娇,了解迁校对教育的发展。
他们都认为,迁校可以解决城市学校拥挤的问题,也认为面临关闭的巴罗培智华小,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迁校方式可以另一个形式,在另一个地方建造新的华小,让华文教育继续下去,更多莘莘学子也有机会受更完善的教育。
黄有益:新旧董事迁出感情
烈光镇培智华小署理董事长黄有益认为,迁校不只把学校迁到新的地方,这一迁,也迁出了新董事与旧董事部之间的感情。
他说,迁校以后,每年的学校活动,都会邀请培智华小旧董事部的成员来参与。
他说,旧董事们都很想了解培智华小在烈光镇的最新进展,新校的董事部都会向他们报告学校的进展。
他透露,旧董事在了解了培智华小在烈光镇取得顺利的运作后,每个人都很开心,在他们心中所知的培智还在,他们对培智的感情始终保持不变。
他透露,该校也出版一本特刊,透过特刊,把迁校前的培智历史都写出,让大家知道,居銮武吉巴罗培智华小搬迁至烈光镇的点滴和历史。
参与培智华小活动
★李荫荣(78岁,巴罗培智华小董事长)
培智迁校到烈光镇后,我还是很关心迁校后的发展,烈光镇培智华小的活动,我第一次的时候有参加,我现在也已搬来新山茂奥斯汀花园住,有时间我都会到烈光镇培智华小走走。
权宜之计建新华小
★邓文村(烈光镇培智华小董事长)
由于国家现有的教育政策规定,除了特殊情况获得教育部长批准,要建立新的华小,必须通过迁校的方式,把一所学生人数减少而不得不关闭的学校,搬迁到人口较多的地区。
迁校,事实上,只是以权宜之计在另一个地方建造新的华小,让华文教育继续发展下去。
一举两得解决窘境
★何春娇,59岁(烈光镇培智华小校长)
迁校是好的,因为迁校可以作为延续学生的一个管道。
在新村或是园坵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少,在城市的学生却很多,在这样的需求下,迁校成了很重要的桥梁。
我记得培智华小在武吉巴罗的时候,学生人数很少,但是,你可以看到迁校成功后,我们的学生人数已经达到1500人了。
这不但解决城市学生拥挤问题,也解决微型华小面对关闭的窘境。
不用挤进同一学校
★郑成杰,47岁(烈光镇智华小家协主席)
迁校,最起码能维持华小数量不会变少。
现在增建华小是很困难的一件事,大地方的人口多,华小拥挤,迁校好比你换一个地方来经营。
以往你可以看到烈光镇的孩子如果要读书,他们要去到智南、柔佛再也、万孚及宽柔五小,这些地方不是远,就是学生很多,但是,现在有了培智华小,学生就不用去挤。
我们的学生人数从刚开始的第一年的500人,到现在的1500人,你可以看到少了巴罗的培智华小,多了烈光镇培智华小,却造就了1500个学生。
继续保留培智名字
★黄有益,52岁(烈光镇培智华小署理董事长)
迁校只是一个形式,好处是保留名字,如果没有迁校,微型华小因为没有人上课而被关闭,就好像先贤的付出白费了。
我们要怀着感恩的心,感恩先贤的辛苦付出,如果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我们。
迁校后,我们还会出一个特刊,特刊内会介绍培智的创办史,它的第一任校长是谁、它的历史、它起源于1946年等等的介绍。
开始时是那些先贤在努力,这些先贤我们都会把他们记载在特刊内。
如果不迁校,而是在烈光镇建一间新 华小,它的名字应该是烈光镇华小,没有“培智”两个字,它的历史只是从2012年开始而已。
因为迁校,让“培智”的名字继续保留,这也使到培智的历史往前推到194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