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林健海
攝影:李再輝
因為遷校,讓華小有了希望,可以延續薪火相傳的千秋大業,讓后代子孫能與先賢接軌。
培智華小遷至新山烈光鎮前,坐落在武吉巴羅,位于距離居鑾巴羅市鎮15公里外的一個英國人投資的大園坵。
據了解,在1946年,二戰結束后一年,巴羅園幾名高瞻遠矚的華裔工友發出“再窮不能窮教育”的呼聲,先讓孩子們在一名工人的家里(私塾)受教育。
私塾請來一名來自昔加末冶美村的鄭國藩老師,透過有教無類的教學理念,讓學生的人數從五、六名增加到二三十名,這也使到工人家空間不足,于是在1948年徵求到園坵管理層同意,空出2間工人宿舍,作為學生學習的場所,武吉巴羅培智華小也就誕生了。
以另一形式生存
從1948年建校,一直到2009年3名學生畢業后,因為再也沒有學生來源,學校被迫暫停運作,2010年開始遷校計劃。
2011年11月,武吉巴羅培智華小遷至新山,2012年烈光鎮培智華小正式開課,武吉巴羅培智華小正式走入歷史,新山烈光鎮培智華小蛻變為一所嶄新的學校,繼續負起延續華教的責任。
《中國報》走訪烈光鎮培智華小董事長鄧文村、署理董事長黃有益、家協主席鄭成傑及校長何春嬌,了解遷校對教育的發展。
他們都認為,遷校可以解決城市學校擁擠的問題,也認為面臨關閉的巴羅培智華小,實際上已經名存實亡,遷校方式可以另一個形式,在另一個地方建造新的華小,讓華文教育繼續下去,更多莘莘學子也有機會受更完善的教育。
黃有益:新舊董事遷出感情
烈光鎮培智華小署理董事長黃有益認為,遷校不只把學校遷到新的地方,這一遷,也遷出了新董事與舊董事部之間的感情。
他說,遷校以后,每年的學校活動,都會邀請培智華小舊董事部的成員來參與。
他說,舊董事們都很想了解培智華小在烈光鎮的最新進展,新校的董事部都會向他們報告學校的進展。
他透露,舊董事在了解了培智華小在烈光鎮取得順利的運作后,每個人都很開心,在他們心中所知的培智還在,他們對培智的感情始終保持不變。
他透露,該校也出版一本特刊,透過特刊,把遷校前的培智歷史都寫出,讓大家知道,居鑾武吉巴羅培智華小搬遷至烈光鎮的點滴和歷史。
參與培智華小活動
★李蔭榮(78歲,巴羅培智華小董事長)
培智遷校到烈光鎮后,我還是很關心遷校后的發展,烈光鎮培智華小的活動,我第一次的時候有參加,我現在也已搬來新山茂奧斯汀花園住,有時間我都會到烈光鎮培智華小走走。
權宜之計建新華小
★鄧文村(烈光鎮培智華小董事長)
由于國家現有的教育政策規定,除了特殊情況獲得教育部長批准,要建立新的華小,必須通過遷校的方式,把一所學生人數減少而不得不關閉的學校,搬遷到人口較多的地區。
遷校,事實上,只是以權宜之計在另一個地方建造新的華小,讓華文教育繼續發展下去。
一舉兩得解決窘境
★何春嬌,59歲(烈光鎮培智華小校長)
遷校是好的,因為遷校可以作為延續學生的一個管道。
在新村或是園坵的學生人數越來越少,在城市的學生卻很多,在這樣的需求下,遷校成了很重要的橋樑。
我記得培智華小在武吉巴羅的時候,學生人數很少,但是,你可以看到遷校成功后,我們的學生人數已經達到1500人了。
這不但解決城市學生擁擠問題,也解決微型華小面對關閉的窘境。
不用擠進同一學校
★鄭成傑,47歲(烈光鎮智華小家協主席)
遷校,最起碼能維持華小數量不會變少。
現在增建華小是很困難的一件事,大地方的人口多,華小擁擠,遷校好比你換一個地方來經營。
以往你可以看到烈光鎮的孩子如果要讀書,他們要去到智南、柔佛再也、萬孚及寬柔五小,這些地方不是遠,就是學生很多,但是,現在有了培智華小,學生就不用去擠。
我們的學生人數從剛開始的第一年的500人,到現在的1500人,你可以看到少了巴羅的培智華小,多了烈光鎮培智華小,卻造就了1500個學生。
繼續保留培智名字
★黃有益,52歲(烈光鎮培智華小署理董事長)
遷校只是一個形式,好處是保留名字,如果沒有遷校,微型華小因為沒有人上課而被關閉,就好像先賢的付出白費了。
我們要懷著感恩的心,感恩先賢的辛苦付出,如果沒有他們,就沒有今天的我們。
遷校后,我們還會出一個特刊,特刊內會介紹培智的創辦史,它的第一任校長是誰、它的歷史、它起源于1946年等等的介紹。
開始時是那些先賢在努力,這些先賢我們都會把他們記載在特刊內。
如果不遷校,而是在烈光鎮建一間新 華小,它的名字應該是烈光鎮華小,沒有“培智”兩個字,它的歷史只是從2012年開始而已。
因為遷校,讓“培智”的名字繼續保留,這也使到培智的歷史往前推到194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