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試《中國好聲音》,現場我以一把吉他替文蓀伴奏,拍攝和錄音同時進行,我們唱了三首歌曲。其中一首是《農夫》。
參賽表格其中有一個提問:為什麼選擇《中國好聲音》這一個舞台?
文蓀填答:我們希望能夠通過不同的舞台,把我們國家的一些音樂傳送出去,而在我們的心目中,《中國好聲音》這個舞台,就是其中的一個。
攝錄前導演跟我閒聊,課題圍繞著音樂和文化;攝錄完畢,製片人跟我和文蓀交流溝通,課題重點是《中國好聲音》這一個項目以及林文蓀。最后,她們希望可以聽到文蓀唱一些不同風格的作品。
四天后,我們把三首不同風格的歌曲(都是紅極一時的流行歌曲)上傳給製片人和導演。
然后,我們收到了導演的回覆:周金亮周老師,文蓀的新歌(註:新上傳過去的三首)我聽了。但是覺得哦,這幾首新歌是不是有一點太流行了?當初文蓀來的時候,帶給我們的是,馬來西亞那種很隨性的清新的民謠感覺,和那種很接近土壤的真實,但這三首歌感受不到了!其實我們是期待能夠聽到流行+與有馬來風情的歌曲(或說有你們的風格)這樣的一個結合的作品。可要周老師費心了!是這樣,我們很喜歡文蓀,所以本來是希望能夠盡快讓我們音樂總監和副總導演聽到她的音樂,但是我也知道好的作品是需要時間打磨的。
我回覆說:真的希望《農夫》可以用。
導演回覆:我也很喜歡《農夫》,但是真的不能用自己的作品。
文蓀回覆說:我之前所理解“改編歌曲”的部分,是和好聲音音樂總監一起進行討論。所以我們選的歌曲,都只為了讓你們聽到我歌唱部分能發揮的可能性。
導演回覆:你說的兩點都沒錯哦,首先,最后能登台的作品是經過很多次的討論做出來的,不是一蹴而就的。第二點你說的也沒錯,Demo階段是希望聽到你音樂的可能性。但是其實在這個階段,我們導演已經在判斷,每個歌手的類型和定位,這是很重要的。很多歌手,有音色有唱功,但是聽了像沒聽過一樣,唱這個也可以哪個也很不錯,找不到屬于“他自己的音樂”。那個時候我們會很頭痛于給他們找風格找定位。但你不一樣,你一出現就讓我們知道,除了演唱很厲害以外,哇她是這種感覺的!是我們舞台沒有過的風格。所以我們希望,你的音樂第一次呈現在我們副總導演和音樂總監面前的時候,不僅僅是那一類“很會唱歌”的歌手,而是能一下子對你有興趣,記住你,認識你,這個帶著馬來西亞清新氣息的姑娘。其實這一次的改編不需要多複雜。“帶著你風格的流行音樂”就可以了。
我和文蓀一起說:加油!
又:這一篇文章是長了一點,但卻載錄了我們和《中國好聲音》的朋友們幾乎所有的對談內容,動機無他,只是想讓有興趣知道類似選秀的過程,並從中瞭解,做好一個項目的重點到底在哪裡?
我在其中感受到最重要的大前提是:誠意。在我和來自中國上海的製片人和導演進行溝通和交流的過程中,我深深感受到她們的真誠,沒有店大欺客的仗勢凌人、沒有財大氣粗的不可一世,有的,是一股對音樂的敬意,和對周邊同道的親切以及對工作的熱情。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