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故事.走在米乡土地上 田埂舞禾风 | 中国报 China Press

主题故事.走在米乡土地上 田埂舞禾风

张吉安(左起)与何乃健夫人吴惜兰、挚友彭发球,整理出何老师始于60年代研究吉打稻米的资料、手稿、照片、书籍、诗词。
张吉安(左起)与何乃健夫人吴惜兰、挚友彭发球,整理出何老师始于60年代研究吉打稻米的资料、手稿、照片、书籍、诗词。

报导、摄影:谭络瑜(部分图由张吉安提供)



一口饭,稻地人。每一天勺起的一口饭,是吉打稻地人的一世辛劳。锄禾日当空,我国米乡吉打的稻地上,将会首次举行别开生面的“稻地节”,让国人真正认识这片供养着我们的土地。

从吉隆坡开车北上,进入吉打州之后,高速公路两旁就开始出现宽广稻田,宽广的意思是:一、望、无、际!

看着稻田,身心就会豁然开朗,很有疗愈效果。而与近年来成为旅游热点的雪州适耕庄稻田不一样,吉打州稻田多了一份原生态的纯朴。田原上有椰树、马来高脚屋,廿、三十年前还能看到农夫穿纱笼戴斗笠劳动,水牛犁田,稻草人立在田中央。

自从稻田种植机械化之后,数十年来马来西亚稻田风景慢慢改变,但不变的事实是:吉打一直是全马稻米产量最高的州府,是真正的米乡。吉打首府“米都”亚罗士打古老建埠历史与稻米脱离不了关系,在此生活数百年的暹罗人、马来人、华人、印度人传承的生计,都与稻米息息相关。



艺文工作者下田秧歌

3月份天气酷热,摄氏37度高温,阳光烘得稻田里收割过后的土地干裂。这个季节是北马稻农休息期,还没准备耕种第一季稻米,大家都在等候慕达水坝放水,好开始犁田翻土。而今年这个时候,第一届吉打稻地节正在“疯狂”酝酿中……

吉打的稻地上,从2016年4月22日至9月17日,首次汇集超过100位各族艺文工作者和稻地人,一起下田插秧、采集乡音、演绎稻艺、集体吃饭;呵护一株秧苗,长成稻谷、米粒,直到勺起一口饭。

《吉打稻地节2016》是由吉打稻米专家兼马华作家何乃健老师以及乡音考古工作者张吉安于2014年发起。为完成已故何老师的遗愿,在稻地节期间,艺文歌舞将融汇何老师的《稻地诗》,抖落在每一亩丰沃稻地,在田埂上唱舞禾风!

田园尚在,张吉安回乡搞活动

张吉安本身是道地吉打人,老家就在稻地上,家后一片稻田,随着季节景色变化,童年时在稻田地奔跑玩乐,什么稻地玩意儿都玩过。他在吉华幼儿园、吉华小学、吉华国中就读,后来到槟城理大求学,毕业后南下吉隆坡工作生活至今。

虽然已经算是半个家安在都门,但他心中对于家乡吉打仍有深深牵挂,甚至想过以后退休就回老家当农夫种田吧!不料未到退休时,他就当真卷起袖子动手,风风火火地搞起一场《吉打稻地节》。

多个月前,他在面子书上透露将会回老家下田,大家还当他真的提早退休返乡种田去,原来是回乡搞活动。

“我想我是疯了。”在亚罗士打会合后,吉安带着记者前往日得拉某个甘榜访问老农民时,在车上这么说。召集150个人集体下田插秧,另外把许多艺术界朋友从吉隆坡请上来在稻田里表演,还有许多道地传统演出、玩意儿,甚至建一间“稻田厝”办稻米展览……而且,这并不只是两三天的嘉年华,而是长达一整季的 “稻米演季”,未必是绝后,但也算是空前了吧!

吃饭的人莫忘怀 稻花香里悼诗魂

这场很有意思的《吉打稻地节》起源自一本书,那是吉安中学时读到,吉华学长何乃健所著的散文集《稻花香里说丰年》。后来,吉安当电台DJ时曾访问过何乃健,结为朋友,两人几年前就曾谈过办一场关于稻米活动的想法。

2014年7月30日,吉安约见吉打稻米研发专家何乃健老师,拟了初步概念,议决发起《吉打稻地节2016》。天意弄人,9月3日,何老师癌症病逝。

吉安决定在今年内把这个活动不止办成,还要办得更有意义和深度。为了办“稻地节”,过去数月来,他几乎每个星期都回乡一次,找赞助商、与主办单位开会、和工作小组协调、拜访稻农、采集乡音故事。

“光靠我一个人单枪匹马,是办不成稻地节的。”他特别感谢当地米较公会、学校、学长和赞助商们全力配合,以及艺术界朋友支持,促成这次的稻地节。整个活动花了许多心思构成,劳师动众,有人说很疯狂、很变态,他觉得这样才好玩,而且不纯粹好玩,更重要是让不同的人知道吉打人与稻米的故事。

吉安与何乃健夫人、挚友彭发球,整理出何老师始于60年代研究吉打稻米的资料、手稿、照片、书籍、诗词。《吉打稻地节2016》将何乃健老师一生为国家稻米研究的心血,扶助贫农的故事,在田埂上的Rumah Padi展出,供每个吃饭的人缅怀。

《吉打稻地节》活动海报在吉安老家屋后的稻田拍摄。(摄影:Zoomix Gallery Studio)
《吉打稻地节》活动海报在吉安老家屋后的稻田拍摄。(摄影:Zoomix Gallery Studio)

见证稻禾的嘉年华会

稻地节活动公开让各族公众人士参与,届时暹罗族老师傅将表演传统皮影戏、三届世界冠军吉打弘德体育会龙狮团在田埂上舞狮、马来农民放风筝、学生们在田里演戏剧、打鼓,集体插秧时有华乐团在现场伴奏等,都是这辈子难得一见的场面。

稻地节活动开放日,还有各种传统童玩,以及古早农耕社会平时的消遣如捉鱼、捉鸭子,让公众体验。自小在城里长大的大人孩子,可以脱掉鞋子、卷起裤管,第一次踩入田地里,与泥土做亲密接触,看看稻米到底长什么样子。

吉安和工作小组在选择活动日期时,也花了不少心思。3、4月干旱季节结束后,吉打稻农开始准备新一季稻米耕种,是以定在5月1日劳动节当天,大家一起来劳动下田插秧。经过104天后,稻米成熟,将会在8月12日收割。9月15日是中秋节,邀请大家“回乡”到田里度中秋节庆团圆,9月16日马来西亚日,大家不分种族和谐在一起欣赏艺术文化大汇演。9月17日,把稻谷处理成白米煮成饭后,大家坐在田里一起吃饭,共享劳动成果。整个播种、插秧、收割的过程,都是大家以汗水与心血集成,其内在意义超过了一场嘉年华。

活动长达半年,择季进行

根据吉安介绍,整个《吉打稻地节》长达6个月,主要大型活动分别在4月杪与9月中进行,欢迎公众来体验丰富精彩的稻地节。

1. 插秧Padi(4月30日~5月1日)

吉打稻地人,依循着祖辈传授的古早农耕旧俗,引领着舞蹈家、音乐家、文化人、画家、学生和一头水牛,卷起裤脚,踩进一亩稻地泥泞,弯著身子,播种翻土,一株一株秧苗植入心田。

2. 乡音Tradisi(1月~8月)

采集吉打各民族农民的事迹、歌谣、祭田旧俗、老照片和文献,重塑世代米乡的故事,采集后的成果将以展览呈现。

3. 稻艺Seni(4月30日~9月16日)

各领域的艺术家,将以稻田农耕作为素材,各自创作出画、音、舞、剧,4大主题的艺术呈现。

4. 吃饭Nasi(9月17日)

《稻地节》收割后的稻谷,去壳成米,稻地农夫煮成饭,邀请各方坐稻地,来吃饭,配Ulam。

王泉兴米较老板王孙泰以55做为品牌,是为了纪念祖父拼搏创业的精神。
王泉兴米较老板王孙泰以55做为品牌,是为了纪念祖父拼搏创业的精神。

身在业中知辛劳 催谷稻地文化

如果你亲身参与稻閮西米頞漯荦t变过程,日后一定更珍惜粒粒皆辛苦的盘中餐,对于脚踩的这片祖国土地与人,更存感恩之心。

我们每天吃饭,却不一定知道“稻谷变白饭”的故事,更不知道每一口饭,不仅是农夫劳动结晶,也是米较工人、米商的心血成品。

王泉兴米较有限公司董事经理王孙泰抱着让更多大马人了解吉打、稻米与华人先辈贡献的心态,大力支持由张吉安发起策划的《吉打稻地节2016》。

王先生也是吉玻米较公会主席,很高兴可以办这么大型的活动,借此让人们特别是年轻人勿遗忘及感恩农民的付出。吉打华巫米较公会是《吉打稻地节2016》的联办单位,主席陈燕翔表示,希望这个系列活动让人重新认识米较及先辈们过去的奋斗史,并通过文字、照片把故事记录下来传给下一代,让未来子孙不会忘记历史,珍惜祖先留下来的文化遗产。

米都亚罗士亚因为稻米业而兴旺,70、80年代是米较业最赚钱的年代。后来在政府政策影响,及州内发展重工业、电子业,华人米较逐渐消失。不少华人米较业主对未来并不看好,并积极开拓其他生意,也不鼓励下一代接手这个“夕阳行业”。

田地都是租来的!

王孙泰带记者,连同吉安与从吉隆坡上来的艺术家到米较考察将进行插秧演季的地点。那是一块位于米较旁边的稻田,面积大约10英亩,差不多5万平方公尺。

很多人不了解,米较经营者不一定拥有稻田。在北马,许多稻田属于马来人或土著暹罗人所拥有,华人米较把从稻农收来的稻谷加工碾成白米,包装后批发给米商零售。王先生虽拥有中型规模,每年生产超过一万500吨白米的米较,但并没有本身的稻田。

这次他特地向米较旁边的马来稻农租用一片稻田,做为《吉打稻地节》的活动地点。5月1日进行集体插秧活动后,将由稻农协助打理,一直到9月收割为止,租用期长达一整季。另外,他的米较也将于活动日开放给公众参观,他亲自导览解说白米加工生产过程。

苦过来,创立自家品牌

王孙泰的祖父王成自从福建南安来南洋,在吉打落脚后,最早挑着担子卖鸡和鸡蛋。1955年注册宝号泉兴,开始在巴刹卖鸡,后来成为兼卖米粮杂货的杂货商。王成自有9男3女,王孙泰的父亲王亚池排行第三,他的伯父经营米店,是家族中最早做米生意者。

王孙泰有5个兄弟姐妹,排行第4。他小时家境穷,在甘榜长大,从小就在亚答芭捉打架鱼,下田捉田鸡煮粥,自家种菜吃。十多岁开始在伯父店里帮忙,1977年拿到米商执照,1995年创业开设第一间米较,以祖父宝号泉兴为名,并用“55”做为白米品牌。

他解释,“55”是他的幸运号码,一来是祖父宝号创立年份(1955),第二是因为当年祖父经营杂货生意时,都用555小簿子记账,所以他对55这号码特别有感情。

什么是“米较”?

米较也叫米厂,或稻米加工厂。米较是把福建话mika写成的非规范中文字,正确叫法应该是碾米厂。

北马米较业拥有超过70年历史,曾经是当地最古老,也是全马第一大工业。最初,几乎所有米较都由华人经营,后来政府津贴资助之下,开始有了马来人米较。在政策之下,华人米较经营之路越来越艰苦。吉玻米较公会于1950年创建时,当地有约45间华人米较,目前只剩下15间。成立得较晚的吉打华巫米较公会会员,从最初的约50间,到现在不及20间。

旱天未必不利种稻…

王孙泰带领我们参观米较,解释白米生产过程。首先,农夫收割后把稻米送到米较,经过烘干后存放在米仓里面,堆成高高的米山,稻谷可以存放最久6个月。烘干的稻谷必须经过脱壳、磨光、挑选、冷却等程序,才包装成一袋袋的糙米和白米。他的55品牌米主要批发到北马、槟城、吉隆坡、马六甲、柔佛。

王先生的米较20年前开始现代化,如今全部用先进机器生产,但仍留有一批跟了他30年的老工人。他说,以前一间大米较有至少50至60个工人,工人们住在宿舍里包吃住,每天早餐有米粥配花生、咸鱼和酸葱头。但现在年轻人都不愿意做劳力工作,很难请人,唯他仍坚持请当地马来人、暹罗人和印度人,尽量不请外劳。

米较入口展示一些传统的种稻工具,这些是王先生特地从甘榜稻农家里收集来的珍藏。20年前,吉打水稻种植机械化以来,传统古法已被遗忘,这些古董成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这次稻米节特地请设计师打造以两个货柜建成的稻米屋,屋内展示吉打稻田的历史故事,稻米屋的天台可以一览稻田景色。王先生欢迎当地人、外州人、外国人都来参与,认识北马丰富的稻米文化。

最近天气酷热,令人担心会不会影响稻田种植季节?王先生却说了个“小秘密”,原来稻农并不一定不喜欢干旱天气。因为旱热天气会把土地晒得很干,杀死害菌,干土翻起来够平,反而有利于水稻生长,旱季长出来的稻米特别香。

他的话不禁让人想到,稻米生长像马来西亚华人的打拼精神,环境越艰苦,收成越芬芳。以后每吃一口米饭,我都会特别感恩。

越晶亮的米,反失去营养

稻谷的最外一层表壳叫谷壳,质的粗糙也叫粗糠。去除谷壳的稻米叫糙米,糙米表面有一层浅黄色的表皮,表皮下有一层胚芽层,把糙米表皮与胚芽层去除,就是我们吃的白米。

白米碾制完成后,白米表面还是会有一些胚芽粉末,所以当我们洗米时会有白色的洗米水,洗米水的颜色越白表示胚芽粉层越多。

为何要把胚芽层完全去除?因为胚芽层容易氧化变质,很多虫蛋常附在上面,当环境适合,虫蛋就会孵出成虫(所以米罐长虫,虫是从米长出来的,不是外来的)。一般会长米虫的米,在种植过程是比较没有农药的。

我们都知道,稻米的营养大部分都在糙米胚芽层,但若碾米时胚芽层保留太多,米就不漂亮与透明,且味道会有一点缺乏米香与酸涩(煮过就不会),消费者比较不能接受。然而,当我们一味地追求漂亮与美观,吃到的只是稻谷一半养分而已。

机器设备越好,米越碾越精细,连洗都不用洗,我们是吃得比较精华的营养,还是吃剩下的热量?现代人怕吃饭,因为怕发胖。老板王孙泰指出,其实选对米吃就没有问题。越是磨得闪闪发亮的白米,因为把最有营养的表皮和胚芽层磨掉,剩下多为碳水化合物,热量高多吃就容易发胖。有些人吃糙米会难消化,他解释,那是因为有些糙米在挑选时不够严谨,混入未熟透的米,煮熟了后会引起胃胀风。

老板王孙泰说他喜欢吃胚芽米,胚芽米与一般米不一样,保有自然米香,淡中知真味,而且富含营养,多吃也不怕发胖。

稻谷如何变白米?

稻谷脱壳后,必须经过多个程序:挑选、打磨,才会变成一粒粒光滑洁白的精白米。每个程序的米都有不同的颜色和质感,仔细看就能看出端倪。

生产白米过程的副产品米碎、米屑也有许多名称和用途,比如D2做鸡饲料,Dedak kasar喂牛,Dedak halus喂猪,Temukut喂鸡,Sekam可做牛饲料和香灰。

风起了,吉打稻农趁著休耕空闲时在田地里放亲手制作的马来传统风筝。
风起了,吉打稻农趁著休耕空闲时在田地里放亲手制作的马来传统风筝。

从前插秧 全村人出动

稻农生活主调是劳动与汗水,但也有写意的时候,休息时闻稻香、听哇鸣、捉鱼、放风筝,一年复一年,与季节同呼吸,与大自然共生存。

小学课本里读过中国唐朝诗人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诗写的是农民在地里铲除野草已经忙到中午,热汗滴到苗下泥土里,人们碗里的米饭,每一粒都是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

不过,现代稻耕因为有机械代替水牛和农夫,有农药除草和化肥促成稻米成长,稻农生活已经和过去有很大不同。

发挥团结精神

当我们来到Kampung Paya Pulau Dudur拜访当地稻农。今年71岁的马来妇人Hajah Sofiah Bt Abdul Halim生长在农夫家族,18岁起下田帮忙,后来嫁了农夫,种了一辈子的田。前几年丈夫去世后,儿女劝说之下她才退休。她有3个孩子,14个孙儿,家人都在外地工作生活,年轻一代没人种田。劳动了一辈子,她生活有规律,饮食简单,不吃油腻、甜食和鸡肉,多吃鱼,身体健康很少生病。

她说以前吉打稻米全部人力耕作,一年才种一季。播种后要等下雨才能插秧,旱季没雨,农民会去清真寺祈祷求雨。女人播种,用铁叉翻土,用锄头建田埂,男人操作水牛犁田。插秧收割时需要大量人力,都是全村出动,亲戚邻里一起来帮忙。

她回忆,那是最热闹也最开心的时候。大家会带食物如糯米饭、咖哩鱼虾来工作,休息时在田边吃午饭,分享食物,说说笑笑。

马来社会gotong-royong的团结精神,就是源自稻田农耕生活。可惜现在农耕方式改变,现代化后拖拉机取代了水牛,一个人就能搞定一块田,已经不再有全村人一起互相帮忙插秧、收割的情景。她有所感触:“现在种田轻松很多,但也没有以前热闹。”

闲时钓鱼摘野菜

身穿纱笼的Haji Safie今年72岁,家里世代务农,他19岁当农夫,也是种了一辈子田的吉打老稻农。

他的一生就是典型的稻农生活,年少时除了下田耕作,闲时就去田里河边捉鸟钓鱼,饿了摘野菜做生菜,钓条鱼煎来配饭吃。他说以前水沟里就有很多打架鱼,但自从用农药后就消失了。

他中年曾在水利局工作,印象最深刻是早期慕达灌溉计划刚实施时,曾经有稻农因为轮水争吵打架,严重到动刀子刺伤人。不过,现在大家都懂得轮流引水入田,不再有这种事发生。

风向平稳,风筝三天三夜不会掉

Abdul Rahim Bin Awang与其他稻农在休耕时,最爱做的事就是放风筝。他说,许多人不知道吉打也有风筝文化,一年一度的风筝大赛常常有几百人参加,奖品还很丰富呢。

稻田收割后,空闲下来的农民就开始制做风筝。4月天旱,吹起东风,正是放风筝的好时节。与吉兰丹、登嘉楼有所不同,吉打的马来传统风筝虽然也叫Wau,但设计和图案较为简单,不那么花俏。

他和所有农民孩子一样,从小就自己做风筝玩。以前都用竹子做框架糊上纸,现在纸改为塑料,但框架还是得用竹子。每个工匠做出来的风筝各有特色,放起来感觉也不一样。

华人小孩赛风筝是斗割线,把别人的风筝割下来就算赢。马来人玩风筝却不来这一套,比谁飞得高、飞得久。据说只要风向保持平稳,放上去的风筝可以飞三天三夜也不会掉下来。有些风筝带有哨子,放上天空后声音悦耳,即使在夜里放风筝,看不见也能听见。

他和伙伴们将会在吉打稻地节现场放风筝,让公众见识这个稻农消磨时光的传统玩意,或许,你也可以体验亲手放一回风筝。

一辈子离不开稻田

洪泽雾是吉打已经不多见的华人老稻农,今年86岁。14岁那年跟家人从中国福建南安坐船下南洋到吉打。16岁开始,一直在吉打竹城从事农耕事业,到现在还是维持每天早上走稻田,看顾稻田的习惯。他将会在吉打稻地节的插秧工作坊上,与学员们分享种稻知识,以及他种田几十年的心得故事。

吉打暹罗族皮影戏师傅Iinum手中的牛皮人偶,已有超过20年历史。
吉打暹罗族皮影戏师傅Iinum手中的牛皮人偶,已有超过20年历史。

曾是农民闲时娱乐 皮影戏快成绝响

皮影戏是北马珍贵的传统文化,也曾经是吉打稻农生活里重要的一部分。66岁的吉打暹罗族皮影戏师傅Iinum本身也是稻农,20岁那年拜师学皮影戏,迄今超过40年。整个Kampung Lampam只剩下他一个皮影师,因为现下年轻人都不学了。

表演皮影戏必须严谨遵守许多禁忌,比如表演前必须先沐浴、虔诚祈祷,表演的人偶不可以被脚踏到或跨过等。

以前农民家里有人生病,去向巫师请教,若被告知祖先要求看戏,就会来请皮影戏去家里演戏求祖先保佑。

皮影戏内容多是师傅口传的故事,多为暹罗王宫里头的故事。出场必须顺序,先出场的是大王,接着有使者巡礼、女祭司拜神、司仪宣布戏目,然后才开始演。戏里有忠奸角色,也一定少不了搞笑的谐角。

Iinum将会在稻地节现场表演皮影戏,公众们千万别错过难得机会前往观赏。

犁田机械化,水牛渐少见

从前稻农家家户户都养水牛,水牛哥是农夫们种田的好帮手,也是交通工具,60、70年代,乡下小孩都坐水牛车上学。

水牛对稻田贡献很大,翻土时农民会把田围起来,把五六只水牛赶到田地里,让牠们跑动踏烂泥土。力气大的水牛在犁田时不可或缺,不过可不是人人都能指挥水牛。水牛靠农民的简单指令行动,只有老稻农才记得指令,比如:Sok、Sok!(走)、Chi、Chi!(停)

自从机器被引入取代劳力后,水牛就慢慢消失了,现在仅存少数的水牛,主要作为供应肉和奶用途。买少见少的水牛身价可不菲,据说一头水牛价值7000令吉!

从来没有看过水牛的你,可以在稻地节活动现场跟水牛近距离接触。张吉安还会在开幕活动上牵着水牛入场表演。

什么时候去北马看稻田?

吉打、玻璃巿的水稻一年种两季,第一季5月插秧,6、7月可看到绿油油的稻田。8月开始,稻田慢慢转金黄色,9月中到10月中是收割季节。收割完两周后,就开始种第二季稻,第二季比较短,12月杪至2月可看到黄金稻浪,通常收割期会碰上农历新年。

什么是Jelapang padi?

与稻农聊天,学到很多马来生字,比如Jelapang padi(中文叫粮仓),指的是搭建在田边的高脚小亚答屋或小木屋。农民收割后,把稻米暂时收在粮仓里,收集足够后才运去米较。以前农民会睡在Jelapang padi里面,以防稻米被偷窃。

「种」下难忘回忆

“如果我有一亩田,不如就回家种田算了!”在城巿打拼,偶尔受了委屈,就不禁幻想以上那句话。可惜,我家没有田……

《吉打稻地节》开放让人去学下田种稻,还可以体验亲手插秧,待稻米成熟后,收割碾成米、煮成饭。当知道有这么一个别开面的活动,我就马上决定要去体验做个“稻地人”!即使没有田地,也想在心田里种下一份难得的回忆。你是不是也与我一样期待呢?赶快翻到下一页,圈定月历上的日期,一起北上吉打去种田!


*本网站有权删除或封锁任何具有性别歧视、人身攻击、庸俗、诋毁或种族主义性质的留言和用户;必须审核的留言,或将不会即时出现。
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