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用砖水泥仍坚如磐石 土造老屋屹立百年 | 中国报 China Press

没用砖水泥仍坚如磐石 土造老屋屹立百年

甘密山榴梿甘密山榴梿园中,只此一家,以夯土技术,用黄泥盖建的老房子。园中,只此一家,以夯土技术,用黄泥盖建的老房子。
甘密山榴梿甘密山榴梿园中,只此一家,以夯土技术,用黄泥盖建的老房子。园中,只此一家,以夯土技术,用黄泥盖建的老房子。

独家报导/摄影:陈丽玉
(槟城17日讯)“没用砖,没用水泥,只用黄泥盖建,会倒吗?”



现今时代,很难想像不是钢骨水泥的房子,究竟是怎样建成的,其坚固性也是很大的疑问。

这间位于槟岛甘密山上,推算有130年历史,以“仁盛园”为名的土造老房子,的确是光用黄泥盖建而成,至今依然坚如磐石。只用黄泥盖的房子,果然“不是盖”的。

这间泥屋是在甘密山务农维生的邓氏家族祖屋,邓春德(56岁)是第四代后人。泥屋是他曾祖父盖建,他祖父、父亲和他13个兄弟姐妹,都是在这间泥屋出生。



他根据92岁父亲年龄推算,估计祖屋有130年。

用夯土技术建造

文史建筑研究室工作者陈耀威说,这土造房子以其独特性,可被列为古蹟。在槟城,这种土造房间很罕见,在他印象中,他在日落洞见过类似的,屋主是印裔,另一间则位于淡汶,是甲必丹许武安故居,但该故居只是从厝(厢房)采用夯土技术而建。

他解说,房子墙壁是用夯土技术建造的泥墙,这是古老的建筑技术,大家所熟悉的客家土楼用的也是夯土技术。

“所谓夯土墙,是建造者在要造墙处,取两块板定下墙型后,填入黄泥,再使用木桩之类的用具持续上下打夯,把泥土压实,慢慢夯成一面墙。”

他说,夯土墙的成本虽然较低,但需要动用较多人力。他相信,邓氏祖屋是根据中国原乡的房子建筑风格建造。

陈耀威日前和本报记者到访该土造房子后,解说该房子的建造技术。

邓氏祖屋的黄泥屋,大门处凹进去约两尺,陈耀威说,很多山上客家人建造的老房子是这种结构,一般称之为称“吞狮屋”。

独特性方面可称为古蹟

陈耀威也是古蹟保护工作者,他说,古蹟的定义,包括建筑本身的独特性、它的历史价值、为当代社会带来的影响等,而使用夯土技术建造的邓氏祖屋,在其独特性方面,称得上是一个古蹟。

陈耀威曾参与修复槟城鲁班古庙、潮州会馆韩江家庙、潮州会馆办公楼、本头公巷福德正神庙、清和社等文化遗产。编著有《槟城龙山堂邱公司历史与建筑》、《认识与欣赏龙山堂邱公司》等。

根据《百度百科》,考古学家发现,四五千年前中国已用夯土方法修筑城墙,夯土造屋早在殷商时代就有了。

夯土,作动词是表示打夯,即将泥土压实;名词释义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材料,结实、密度大且缝隙较少的压制混合泥块,用作房屋建筑。

竹片充作筋条巩固墙身

房子结构少不了钢筋,而邓氏祖屋的加强筋,原来是竹片。

屋主邓春德说,夯土墙内除了黄泥,还有竹片,相信是充作筋条,以巩固墙身。

可惜的是,邓春德只懂这间祖屋是黄泥盖建,他不晓得先辈建造这间房子时,所使用的技术和材料。他之所以知悉墙内有竹片,是因为十多年前,家人要在老房子旁增建房间,必须拆除厨房时发现。

“当时我们发现土墙内有放长长的竹子,一个竹子剥成四片,从平地算起,每两尺放置两片剥开的长竹子在墙内。”

一堂两房采‘三开间’设计

甘密山的榴梿园中,只此一家邓氏祖屋。

有朋自远方来,邓春德轻轻推开泥屋的桃木色梳子门和大门,门上的红色春贴已褪色,字体也模糊了。

大门后方,先入眼帘的是一个采自然光的小天井,延伸而去的是有如镇宅的祖先神位,相信跟这间祖屋的年龄相若,房子的左右两侧是睡房。

陈耀威说,房子一堂两房,采“三开间”设计,即房子的布局是大堂左右两边各有一间房。他拿起卷尺测量,估计房子的面积近2000平方尺。

“门进与厅堂之间有个小天井,天井铺花岗石条。有趣的是,这房子的天井建得很接近大门,一开门就是天井。”

陈耀威发现梳子门上,有五个洞口,便问邓春德,以前这里是不是有形状上圆下方的木条,作为防护之门?

“是啊!都不见了,以前有的。”

陈耀威解释说,很多古老房子都有这种木条,是防护作用。他也发现,邓氏祖屋的门面没有窗口,显示建造者的防御性很强,相信是保护隐私的作法。

“没有窗口室内自然比较暗,相信以前住在这里的人,主要是从天井采光。”

陈耀威访问邓春德时,问到两间睡房分别是谁睡,父母睡哪里?

“为何你这么问?”记者较后问陈耀威。

“我是想知道这房子人的是否跟从以前人的传统家庭观念,因为一般华人的传统老房子是男左女右,根据邓春德说,左边的睡房是父母住,看来是传统家族。”


*本网站有权删除或封锁任何具有性别歧视、人身攻击、庸俗、诋毁或种族主义性质的留言和用户;必须审核的留言,或将不会即时出现。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