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用磚水泥仍堅如磐石 土造老屋屹立百年 | 中國報 China Press

沒用磚水泥仍堅如磐石 土造老屋屹立百年

甘密山榴槤甘密山榴槤園中,只此一家,以夯土技術,用黃泥蓋建的老房子。園中,只此一家,以夯土技術,用黃泥蓋建的老房子。
甘密山榴槤甘密山榴槤園中,只此一家,以夯土技術,用黃泥蓋建的老房子。園中,只此一家,以夯土技術,用黃泥蓋建的老房子。

獨家報導/攝影:陳麗玉
(檳城17日訊)“沒用磚,沒用水泥,只用黃泥蓋建,會倒嗎?”



現今時代,很難想像不是鋼骨水泥的房子,究竟是怎樣建成的,其堅固性也是很大的疑問。

這間位於檳島甘密山上,推算有130年歷史,以“仁盛園”為名的土造老房子,的確是光用黃泥蓋建而成,至今依然堅如磐石。只用黃泥蓋的房子,果然“不是蓋”的。

這間泥屋是在甘密山務農維生的鄧氏家族祖屋,鄧春德(56歲)是第四代後人。泥屋是他曾祖父蓋建,他祖父、父親和他13個兄弟姐妹,都是在這間泥屋出生。



他根據92歲父親年齡推算,估計祖屋有130年。

用夯土技術建造

文史建築研究室工作者陳耀威說,這土造房子以其獨特性,可被列為古蹟。在檳城,這種土造房間很罕見,在他印象中,他在日落洞見過類似的,屋主是印裔,另一間則位於淡汶,是甲必丹許武安故居,但該故居只是從厝(廂房)採用夯土技術而建。

他解說,房子牆壁是用夯土技術建造的泥牆,這是古老的建築技術,大家所熟悉的客家土樓用的也是夯土技術。

“所謂夯土牆,是建造者在要造牆處,取兩塊板定下牆型後,填入黃泥,再使用木樁之類的用具持續上下打夯,把泥土壓實,慢慢夯成一面牆。”

他說,夯土牆的成本雖然較低,但需要動用較多人力。他相信,鄧氏祖屋是根據中國原鄉的房子建築風格建造。

陳耀威日前和本報記者到訪該土造房子後,解說該房子的建造技術。

鄧氏祖屋的黃泥屋,大門處凹進去約兩尺,陳耀威說,很多山上客家人建造的老房子是這種結構,一般稱之為稱“吞獅屋”。

獨特性方面可稱為古蹟

陳耀威也是古蹟保護工作者,他說,古蹟的定義,包括建築本身的獨特性、它的歷史價值、為當代社會帶來的影響等,而使用夯土技術建造的鄧氏祖屋,在其獨特性方面,稱得上是一個古蹟。

陳耀威曾參與修復檳城魯班古廟、潮州會館韓江家廟、潮州會館辦公樓、本頭公巷福德正神廟、清和社等文化遺產。編著有《檳城龍山堂邱公司歷史與建築》、《認識與欣賞龍山堂邱公司》等。

根據《百度百科》,考古學家發現,四五千年前中國已用夯土方法修築城牆,夯土造屋早在殷商時代就有了。

夯土,作動詞是表示打夯,即將泥土壓實;名詞釋義為中國古代建築的一種材料,結實、密度大且縫隙較少的壓制混合泥塊,用作房屋建築。

竹片充作筋條鞏固牆身

房子結構少不了鋼筋,而鄧氏祖屋的加強筋,原來是竹片。

屋主鄧春德說,夯土牆內除了黃泥,還有竹片,相信是充作筋條,以鞏固牆身。

可惜的是,鄧春德只懂這間祖屋是黃泥蓋建,他不曉得先輩建造這間房子時,所使用的技術和材料。他之所以知悉牆內有竹片,是因為十多年前,家人要在老房子旁增建房間,必須拆除廚房時發現。

“當時我們發現土牆內有放長長的竹子,一個竹子剝成四片,從平地算起,每兩尺放置兩片剝開的長竹子在牆內。”

一堂兩房採‘三開間’設計

甘密山的榴槤園中,只此一家鄧氏祖屋。

有朋自遠方來,鄧春德輕輕推開泥屋的桃木色梳子門和大門,門上的紅色春貼已褪色,字體也模糊了。

大門後方,先入眼簾的是一個採自然光的小天井,延伸而去的是有如鎮宅的祖先神位,相信跟這間祖屋的年齡相若,房子的左右兩側是睡房。

陳耀威說,房子一堂兩房,採“三開間”設計,即房子的佈局是大堂左右兩邊各有一間房。他拿起捲尺測量,估計房子的面積近2000平方尺。

“門進與廳堂之間有個小天井,天井鋪花崗石條。有趣的是,這房子的天井建得很接近大門,一開門就是天井。”

陳耀威發現梳子門上,有五個洞口,便問鄧春德,以前這裡是不是有形狀上圓下方的木條,作為防護之門?

“是啊!都不見了,以前有的。”

陳耀威解釋說,很多古老房子都有這種木條,是防護作用。他也發現,鄧氏祖屋的門面沒有窗口,顯示建造者的防禦性很強,相信是保護隱私的作法。

“沒有窗口室內自然比較暗,相信以前住在這裡的人,主要是從天井採光。”

陳耀威訪問鄧春德時,問到兩間睡房分別是誰睡,父母睡哪裡?

“為何你這么問?”記者較後問陳耀威。

“我是想知道這房子人的是否跟從以前人的傳統家庭觀念,因為一般華人的傳統老房子是男左女右,根據鄧春德說,左邊的睡房是父母住,看來是傳統家族。”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