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现场.阅读在起跑线上
报导:方俊心
摄影:张文辉
峇株巴辖华南小学郭史光宏老师,正耕耘一片美丽的阅读风景。阅读兴趣、习惯与能力,是我们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孩子的手高举,“老师!老师!”不断地叫,有些按捺不住,站起来,在位子上蠢蠢欲动,郭史光宏老师忙碌地穿梭其间。“老师,‘母鸡’怎样写?”我想像孩子是这样问,郭史光宏老师就走到白板前,写下了“母鸡”,然后又走到另外一位孩子身边,俯身应对另一场问字战。
好不容易一小时的“绘本创意读写课”结束,郭史光宏匆匆咽下两口水,让孩子列队离开多媒体课室,回到班上上最后一堂华语“正课”。是怎样强韧的意志,才能让一位老师坚持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
阅读兴趣、习惯与能力的养成,在我们的教育体系里还没有普及为主帅。它时常坐冷板凳,徘徊场外,看考试如何拿下了一仗又一仗。这中间有个矛盾,华南小学校长苏立顺说:“拿到A不代表他很好,可能是因为他在外面补习,获得很多填鸭式的灌输,所以才拿A。阅读,在学习里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自从郭史光宏去年到该校任教,全体园丁开始酝酿一场温柔革命,速度迅猛,刻不容缓。屈指算,至少六项工作粉墨登场。树人不像工厂模制产出,不求立即见效,辛勤耕耘,花开就有时。
班级阅读角 以书拉近亲师关系
郭史光宏在华南小学做的第一件事,是筹办班级迷你图书馆,当然名字低调很多,称“班级阅读角”。
有些大型学校资源充裕,动辄哗啦啦的现金流入,像华南小学这样的中小型学校,家长多数来自中下阶层。没办法有没办法的做法,召书商到校园办书展,由每位家长认购一本书,捐献给班上,于是不必费太多力气,每班都有了一些书。
“给一本书的钱,享受三十本书的乐趣”,这就是班级阅读角的概念。书目由老师通过,也不要孩子从家里把书带来,以免家里不要的书全跑到班上,一堆参考书、漫画,于事无补。间中或有不热衷,或没能力参与的家长,不过以郭史光宏的班级为例,24学生中,有15位认购捐献,目标达成60%以上。有些老师自愿掏腰包,把不足的量补齐。
这是学校去年发生的事情。年底当孩子准备升上另一个班级,他们可选择把班上的书一同带着升班,也可选择留给下一班升上来的学弟妹,“很多会送,因为书自己已看过了。”于是每位学弟妹都捡到了现成的便宜,升班后,只要继续在这基础上募款购书,班级阅读角又壮大了一些。
捐书行动还有个好处——连结家长和学校。由第三方资助,家长的参与感有限,感觉就像别人家发生的事情,反观当自己有机会出一分力,更能体验自己也在这艘教育船上,跟学校同进退。
周末亲子共读 把阅读风气带回家
阅读角可有两种用途,其一,换节、老师代课,学生没事做时,阅读角的书就可发挥作用。其二,这是郭史光宏带一年级班级特别推动的新工作,鼓励学生周末带两本书回家,让父母讲故事给孩子听。
“有些家庭没有亲子阅读习惯,现在孩子就理直气壮了,‘老师叫你读给我听’,家长没办法,必须做。”郭史光宏笑一笑。家庭里的阅读老师插不了手,这是他把阅读文化偷偷输入家庭的方式,“亲子共读时光功能很大,亲子间多了很多话题,亲子沟通也更容易。”
曾有家长因此发讯息感谢老师,“谢谢你老师。”“谢谢你借我这本书,很好看。”况且对老师而言,这项“工作”其实也不用做什么,几乎不会增加工作量。
这么做还有个好处,家长跟学校的联系更密切,“家长会比较关注孩子的教育情况,也比较认同老师有认真地教孩子。”当双方发生矛盾,沟通变得容易许多。
讲绘本故事 勾起学生阅读兴趣
开学期间,郭史光宏每天给一年级的孩子讲一个故事,讲足三星期。当这段开学适应期过去,郭史光宏依然保留讲故事“课”,每周讲两三本绘本故事。要是有个地方有好故事听,我们应该会很乐意去吧?
他所挑的故事,都在尝试回应孩子当下的生活经验,比如开学时讲《小阿力的大学校》,帮助消除一年级对陌生环境的恐惧,“这靠的是个人对绘本的掌握,跟别人是个方便,但不一定适用。讲故事最重要的还是老师的热情,只要老师对绘本、讲故事有热情,学生会感受到的。”
一年级的学生最容易受感染。要是班级人数较多,老师要注意挑选的绘本不宜细节过多,宜选大开本,或做成PPT,让大家都能投入故事里。
讲故事跟阅读角、周末亲子共读,是相辅相成的。书就在那里,但孩子还不算认识它,直到老师讲过之后,那本书才算跟孩子产生连结。“他们会特别想选那本书带回家,跟父母分享会更有信心。如果老师从来没有在班上分享过,他可能会有种想法,‘为什么我要带书回家,很好读咩?’”
讲故事、阅读角和周末亲子共读,三者配合,才算把书的功能最大化,“发挥的不是‘加’的力量,而是‘乘’的力量。”
日有所诵 经典作品记忆中萌芽
平日我们的阅读多是无声的,朗诵,提供了孩子从“声音”、“节奏”感受作品的机会。
“日有所诵”活动是中国南京“亲近母语”社会企业的重点推广活动,主张透过朗诵儿歌、诗歌、童谣等音律优美的文字,促进孩子的语感,让孩子感受语言的美。
实践方式简单,备一套教材,每天抽时间让孩子诵读,也不用讲解,如此日积月累,孩子的反应会让人吃惊。怎么说呢?郭史光宏指出,每当教学中碰到孩子曾朗诵过的内容,比如“大山”两个字,孩子就会把以“大山”为起始的韵文背给你听。
那是一种快乐、投入的背诵姿态,就像很多人小时候都曾有过的经验。孩子可能不明白内容在说什么,但一首首的经典作品,一句句优美词句,就这样深植孩子记忆深处。
绘本创意读写课 为写作基础打地基
绘本除了作为阅读材料,来到郭史光宏手上,还摇身一变,成了一年级“写话”教学的资源。
一年级孩子识字少,尚处于学写字阶段,然而写作属于思维活动,不是纯粹手工活,意即不会写字,不该成为创作障碍。
郭史光宏的做法是借助绘本,打开孩子的想像与话题,让他们尝试在这里学习表达。比如采访“绘本创意读写课”当天,他使用绘本《好神奇的小石头》,小石头是椭圆形的,但随着绘者把椭圆的角度稍微改变,椭圆形除了是小石头,也可以是小老鼠、小汽车、小刺猬、大鸭梨……
在揭晓绘者的答案前,郭史光宏每每停顿下来,先卖关子刺激孩子想像椭圆形可能变成什么?接着,再让孩子模仿绘本的短句形式,创造自己的句子。
的确,孩子很多字不会写,必须举手发问。另外,他们对语感还陌生,模仿短句,有时少了一两个字。让他们把作业带回家,也没人能确定句子是孩子写的,还是大人“帮忙”的,而且“这个你控制不了。”
然而日积月累地提供练习机会,不就是教育在做的事情吗?万丈高楼都必须从这些基础工作开始。
老师读书会 彼此打气交流教学心得
从今年开始,郭史光宏开始在学校发起老师的读书会,采访当天,放学后一小时,全校21位老师到齐,原本校长也要出席,但临时必须开会,只得作罢。那是让人昏昏欲睡的午后,孩子们都放学回家,迎接他们美好的周末,校园静悄悄,只留下老师在班上,轮到他们坐在平时学生坐的位子上。这时大家既是老师,也是学生。
他们读雷夫艾斯奎的《第56号教室的奇蹟》,书本是自掏腰包买的。他们分组讨论〈阅读〉和〈写作〉两章里的“疑问”及“可行教学方式”,有些老师带来了厚厚的手写笔记。
平日老师各忙各的,几乎没时间坐下来交流教学方法或心得。读书会正好提供这样的平台,让彼此互相加油打气,也把不同意见的人带在一起,借由讨论认识彼此,“共识是如此诞生的”,郭史光宏说。
“不只学生,老师也要阅读。必须这样做,因为我们要求学生阅读,要是老师自己没做,又怎么要求孩子呢?”苏立顺校长回答得飞快,几乎是不假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