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現場.閱讀在起跑線上 | 中國報 China Press

學習現場.閱讀在起跑線上

▲要求學生閱讀,自己也以身作則。圖為華南小學老師參與每月一次的讀書會。
▲要求學生閱讀,自己也以身作則。圖為華南小學老師參與每月一次的讀書會。

報導:方俊心
攝影:張文輝



除了閱讀報紙,像例行公事一樣,偶爾到圖書館借書,過後產出一篇心得報告,兒童閱讀還可不可以有更多可能性?

峇株巴轄華南小學郭史光宏老師,正耕耘一片美麗的閱讀風景。閱讀興趣、習慣與能力,是我們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孩子的手高舉,“老師!老師!”不斷地叫,有些按捺不住,站起來,在位子上蠢蠢欲動,郭史光宏老師忙碌地穿梭其間。“老師,‘母雞’怎樣寫?”我想像孩子是這樣問,郭史光宏老師就走到白板前,寫下了“母雞”,然後又走到另外一位孩子身邊,俯身應對另一場問字戰。

好不容易一小時的“繪本創意讀寫課”結束,郭史光宏匆匆咽下兩口水,讓孩子列隊離開多媒體課室,回到班上上最後一堂華語“正課”。是怎樣強韌的意志,才能讓一位老師堅持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



閱讀興趣、習慣與能力的養成,在我們的教育體系裡還沒有普及為主帥。它時常坐冷板凳,徘徊場外,看考試如何拿下了一仗又一仗。這中間有個矛盾,華南小學校長蘇立順說:“拿到A不代表他很好,可能是因為他在外面補習,獲得很多填鴨式的灌輸,所以才拿A。閱讀,在學習裡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自從郭史光宏去年到該校任教,全體園丁開始醞釀一場溫柔革命,速度迅猛,刻不容緩。屈指算,至少六項工作粉墨登場。樹人不像工廠模製產出,不求立即見效,辛勤耕耘,花開就有時。

班級閱讀角 以書拉近親師關係

郭史光宏在華南小學做的第一件事,是籌辦班級迷你圖書館,當然名字低調很多,稱“班級閱讀角”。

有些大型學校資源充裕,動輒嘩啦啦的現金流入,像華南小學這樣的中小型學校,家長多數來自中下階層。沒辦法有沒辦法的做法,召書商到校園辦書展,由每位家長認購一本書,捐獻給班上,於是不必費太多力氣,每班都有了一些書。

“給一本書的錢,享受三十本書的樂趣”,這就是班級閱讀角的概念。書目由老師通過,也不要孩子從家裡把書帶來,以免家裡不要的書全跑到班上,一堆參考書、漫畫,於事無補。間中或有不熱衷,或沒能力參與的家長,不過以郭史光宏的班級為例,24學生中,有15位認購捐獻,目標達成60%以上。有些老師自願掏腰包,把不足的量補齊。

這是學校去年發生的事情。年底當孩子準備升上另一個班級,他們可選擇把班上的書一同帶著升班,也可選擇留給下一班升上來的學弟妹,“很多會送,因為書自己已看過了。”於是每位學弟妹都撿到了現成的便宜,升班後,只要繼續在這基礎上募款購書,班級閱讀角又壯大了一些。

捐書行動還有個好處——連結家長和學校。由第三方資助,家長的參與感有限,感覺就像別人家發生的事情,反觀當自己有機會出一分力,更能體驗自己也在這艘教育船上,跟學校同進退。

週末親子共讀 把閱讀風氣帶回家

閱讀角可有兩種用途,其一,換節、老師代課,學生沒事做時,閱讀角的書就可發揮作用。其二,這是郭史光宏帶一年級班級特別推動的新工作,鼓勵學生週末帶兩本書回家,讓父母講故事給孩子聽。

“有些家庭沒有親子閱讀習慣,現在孩子就理直氣壯了,‘老師叫你讀給我聽’,家長沒辦法,必須做。”郭史光宏笑一笑。家庭裡的閱讀老師插不了手,這是他把閱讀文化偷偷輸入家庭的方式,“親子共讀時光功能很大,親子間多了很多話題,親子溝通也更容易。”

曾有家長因此發訊息感謝老師,“謝謝你老師。”“謝謝你借我這本書,很好看。”況且對老師而言,這項“工作”其實也不用做什麼,幾乎不會增加工作量。

這麼做還有個好處,家長跟學校的聯繫更密切,“家長會比較關注孩子的教育情況,也比較認同老師有認真地教孩子。”當雙方發生矛盾,溝通變得容易許多。

講繪本故事 勾起學生閱讀興趣

開學期間,郭史光宏每天給一年級的孩子講一個故事,講足三星期。當這段開學適應期過去,郭史光宏依然保留講故事“課”,每週講兩三本繪本故事。要是有個地方有好故事聽,我們應該會很樂意去吧?

他所挑的故事,都在嘗試回應孩子當下的生活經驗,比如開學時講《小阿力的大學校》,幫助消除一年級對陌生環境的恐懼,“這靠的是個人對繪本的掌握,跟別人是個方便,但不一定適用。講故事最重要的還是老師的熱情,只要老師對繪本、講故事有熱情,學生會感受到的。”

一年級的學生最容易受感染。要是班級人數較多,老師要注意挑選的繪本不宜細節過多,宜選大開本,或做成PPT,讓大家都能投入故事裡。

講故事跟閱讀角、週末親子共讀,是相輔相成的。書就在那裡,但孩子還不算認識它,直到老師講過之後,那本書才算跟孩子產生連結。“他們會特別想選那本書帶回家,跟父母分享會更有信心。如果老師從來沒有在班上分享過,他可能會有種想法,‘為什麼我要帶書回家,很好讀咩?’”

講故事、閱讀角和週末親子共讀,三者配合,才算把書的功能最大化,“發揮的不是‘加’的力量,而是‘乘’的力量。”

日有所誦 經典作品記憶中萌芽

平日我們的閱讀多是無聲的,朗誦,提供了孩子從“聲音”、“節奏”感受作品的機會。

“日有所誦”活動是中國南京“親近母語”社會企業的重點推廣活動,主張透過朗誦兒歌、詩歌、童謠等音律優美的文字,促進孩子的語感,讓孩子感受語言的美。

實踐方式簡單,備一套教材,每天抽時間讓孩子誦讀,也不用講解,如此日積月累,孩子的反應會讓人吃驚。怎麼說呢?郭史光宏指出,每當教學中碰到孩子曾朗誦過的內容,比如“大山”兩個字,孩子就會把以“大山”為起始的韻文背給你聽。

那是一種快樂、投入的背誦姿態,就像很多人小時候都曾有過的經驗。孩子可能不明白內容在說什麼,但一首首的經典作品,一句句優美詞句,就這樣深植孩子記憶深處。

繪本創意讀寫課 為寫作基礎打地基

繪本除了作為閱讀材料,來到郭史光宏手上,還搖身一變,成了一年級“寫話”教學的資源。

一年級孩子識字少,尚處於學寫字階段,然而寫作屬于思維活動,不是純粹手工活,意即不會寫字,不該成為創作障礙。

郭史光宏的做法是藉助繪本,打開孩子的想像與話題,讓他們嘗試在這裡學習表達。比如採訪“繪本創意讀寫課”當天,他使用繪本《好神奇的小石頭》,小石頭是橢圓形的,但隨著繪者把橢圓的角度稍微改變,橢圓形除了是小石頭,也可以是小老鼠、小汽車、小刺蝟、大鴨梨……

在揭曉繪者的答案前,郭史光宏每每停頓下來,先賣關子刺激孩子想像橢圓形可能變成什麼?接著,再讓孩子模仿繪本的短句形式,創造自己的句子。

的確,孩子很多字不會寫,必須舉手發問。另外,他們對語感還陌生,模仿短句,有時少了一兩個字。讓他們把作業帶回家,也沒人能確定句子是孩子寫的,還是大人“幫忙”的,而且“這個你控制不了。”

然而日積月累地提供練習機會,不就是教育在做的事情嗎?萬丈高樓都必須從這些基礎工作開始。

老師讀書會 彼此打氣交流教學心得

從今年開始,郭史光宏開始在學校發起老師的讀書會,採訪當天,放學後一小時,全校21位老師到齊,原本校長也要出席,但臨時必須開會,只得作罷。那是讓人昏昏欲睡的午後,孩子們都放學回家,迎接他們美好的週末,校園靜悄悄,只留下老師在班上,輪到他們坐在平時學生坐的位子上。這時大家既是老師,也是學生。

他們讀雷夫艾斯奎的《第56號教室的奇蹟》,書本是自掏腰包買的。他們分組討論〈閱讀〉和〈寫作〉兩章裡的“疑問”及“可行教學方式”,有些老師帶來了厚厚的手寫筆記。

平日老師各忙各的,幾乎沒時間坐下來交流教學方法或心得。讀書會正好提供這樣的平台,讓彼此互相加油打氣,也把不同意見的人帶在一起,藉由討論認識彼此,“共識是如此誕生的”,郭史光宏說。

“不只學生,老師也要閱讀。必須這樣做,因為我們要求學生閱讀,要是老師自己沒做,又怎麼要求孩子呢?”蘇立順校長回答得飛快,幾乎是不假思索。

▲蘇立順校長:成績不代表一切,基本技能和閱讀要掌握好。
▲蘇立順校長:成績不代表一切,基本技能和閱讀要掌握好。
▲放學了,班級閱讀角的書都被孩子帶回家去,只剩下寥寥落落的幾本在書架裡。
▲放學了,班級閱讀角的書都被孩子帶回家去,只剩下寥寥落落的幾本在書架裡。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