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鏡.阿末哈添:消誤解除偏見 助患者走出憂谷 | 中國報 China Press

西洋鏡.阿末哈添:消誤解除偏見 助患者走出憂谷

▲擁擠人群中,多少人有憂鬱傾向?
▲擁擠人群中,多少人有憂鬱傾向?

報導:陳筱柔
圖:受訪者提供、互聯網



一個人選擇結束生命,未必是因為絕望或衝動,也可能是“憂鬱”惹禍!

世界衛生組織報告指出,憂鬱症已然成為一種全球常見病,估計目前共有3.5億名患者,病情最嚴重時可引致自殺,而每年有逾80萬人因自殺死亡。換言之,憂鬱症其實離我們很近,甚至你我身邊隨時都會有人罹患憂鬱症。

層出不窮的憂鬱症自殺新聞,難免讓人聯想到憂鬱症無藥可治,一旦陷入就再也無法掙脫牢籠,最終只能選擇走上“不歸路”。然而,事實絕非如此!

馬來亞大學醫療中心心理醫學部門主管兼精神科專科醫生阿末哈添(Dr. Ahmad Hatim Sulaiman)教授強調,憂鬱症既有藥可治,也有方法可以預防,關鍵在于人們必須先消除對憂鬱症的誤解!



公平對待患者

“憂鬱症是現今社會相當常見的精神心理疾病,一旦罹患憂鬱症,受影響的不僅僅是患者本身,更會牽連身邊親友,甚至影響家庭和課業和工作。人們往往傾向于將憂鬱症妖魔化或標簽化,例如:非自然力量的侵犯、天性脆弱懶散、遭他人蠱惑等等。這也是間接導致患者求助無門或不敢正視問題的原因之一。事實上,憂鬱症只是一種疾病,你我都有可能成為患者之一!”

他呼籲人們應該剔除對于憂鬱症的偏見,正視憂鬱症做為一種疾病的事實,公平看待及對待患者,同時給予憂鬱症患者支持與理解。因為,如同許多其他疾病,只要透過專業的協助,憂鬱症患者也可以像一般人一樣生活,為社會做出貢獻。

諾朱萊達:患者遍及各年齡層

馬來西亞精神科醫生協會現任主席諾朱萊達(Dr. Nor Zuraida Zainal)指出,憂鬱症的成因並非單一因素,可能涉及很多層面,其中包括生理性和心理性原因、社會因素、慢性疾病、焦慮、生活壓力及其他等。

“憂鬱症可以影響社會上各個年齡層的人士,從青少年、成人到老年人,都有可能罹患憂鬱症。近年來,憂鬱症盛行率不斷上升,這也意味著我們迫切需要關注這個問題,進而擬定出更有效的預防策略及有效措施,促進及管理社會大眾的精神健康。”

話雖如此,但憂鬱症畢竟不像糖尿病或高血壓,可以透過測量血壓或檢查血液指數來確診。雖然憂鬱症有其共同的症狀表現,但是,隨著患者年齡、性別、社經階層等條件因素不同,可能會呈現出不同的面貌或狀況,因此,往往造成診斷和評估方面的困難。

憂傷情緒≠憂鬱症!

★憂鬱症其實就是憂傷情緒?

憂鬱症絕對不是一般的憂傷情緒,然而兩者的差別何在?阿末哈添醫生解釋,憂傷是一種人人都可能會經歷的正常情緒(例如:因家人去世或一段關係的結束感到失落或難過),但憂傷是短暫或一時性感覺難過,而且一旦熬過那段時間,就可以如常生活重新感受到快樂,並不會干擾正常生活作息。

然而,憂鬱症卻並非如此。

憂鬱症是一種很複雜的疾病,當各種精神上無力感、悲傷寂寞、憤怒絕望……等感覺完全沒有要離開的跡象,甚至讓人感覺對生活失去興趣或質疑生存的意義而想結束生命,那麼,憂鬱症很可能已經找上門了。

★憂鬱症是因為悲觀自憐或個性不夠堅強導致?

聽到某某人罹患憂鬱症,很多人第一個想法,往往是他或她個性不夠堅強或悲觀自憐。雖然悲觀性格者罹患憂鬱症的幾率比較高,但阿末哈添醫生強調,個性開朗也同樣會被憂鬱症侵襲。

罹患憂鬱症,並不僅是因為個性不夠堅強、無法承受挫折或悲觀自憐,憂鬱症是一種醫療上的疾病,是與大腦功能改變有關的健康問題。因此,並非如同外界所標簽化的:“想太多自尋煩惱”或“不夠堅強”等原因所導致。

所以,面對憂鬱症患者,我們都應該學著認同“憂鬱症就是一種疾病”這件事,需要靠專業醫療提供協助或治療來改善病情,盡可能給予諒解、支持及協助,而不是標簽化患者本身個性不夠堅強,甚至批判或指責他們。

★憂鬱症不必治療也會康復,只要想開或看開一點就好了?

很多人面對憂鬱症患者時,最常說的是“想開一點”或“看開一點”,將憂鬱問題歸咎于患者無法轉換心態。

事實上,憂鬱症患者的負面情緒跟思考早已成為一種無法控制的症狀,這種鼓勵或勸告,往往只會讓患者的憂鬱更嚴重,因為他們根本無能為力。

因此,阿末哈添醫生認為,讓憂鬱症患者走出陰霾的最好方法,不是勸他們想開一點,而是幫助他們尋求專業醫生協助。“其實,憂鬱症是可以被治愈的,包括透過抗憂鬱劑等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同時改善患者的睡眠及緩解情緒問題,循序漸進控制患者的病情。”

你憂鬱嗎?認識憂鬱症警訊

●持續地悲傷、低落空虛狀態,甚至可能總是在哭泣。

●易怒,過去不會造成困擾的事物,現在卻很容易感覺生氣或憤怒。

●焦慮不安,異常的神經質及擔心,可能會感到坐立不安、腸胃不適以及心神不寧。

●對生活失去興趣和喜樂感。

●忽視個人責任或疏于自我照顧,例如:在工作進度上落后或開始翹課、忽視個人衛生等等。

●飲食習慣改變。例如:食欲不振而在不經意中變瘦,或過量進食而變胖。

●睡眠習慣改變。例如:夜晚難以入眠或頻繁地醒來,甚至失眠。

●疲累及失去活力。總是覺得疲累及缺乏活力,身體動作和說話都可能變得緩慢。

●專注力、持續力及記憶力降低。例如:無法集中精神或持續專心工作或上學,很容易忘記事情等等。

●極端的情緒轉變,例如:在短期內忽喜忽悲。

●無助感和絕望感。例如:覺得自己再也無法控制自己的生活、對生命是否值得繼續存活感到疑惑等等。

●罪惡感或自責感。例如:覺得自己比不上身邊的人、無端產生罪惡感等等。

●有自殺念頭或企圖自殺。例如:希望自己已經死去,或是出現像“死亡是一種解脫”這樣的想法,甚至有實際想殺害自已的念頭。

●增加酒精和藥物的使用。例如:使用酒精或藥物來幫自己從憂鬱症狀中解脫。

早期診治改善病情

由于社會對于憂鬱症和精神疾病患者的負面看法和歧視,往往更造成患者不敢或害怕積極就醫。

事實上,早期診斷和治療是改善憂鬱症影響生活品質的重要關鍵,因此,提升人們對于憂鬱症的正確認知水平,是非常重要的防治措施之一。

諾朱萊達強調,近年來憂鬱症治療選項不斷進展,涵蓋了藥物及心理層面的介入性治療。然而,如果患者害怕或不願意尋求治療,再好的治療方案也徒然無功。

懷疑患憂鬱症可以這麼做…

諾朱萊達呼籲人們一旦察覺身邊親友出現憂鬱症的疑似跡象或症狀,可以聯絡馬來亞大學醫院心理醫學部(電話: +603-7949 2068/電郵: [email protected])尋求協助或獲取更多資訊,也可求助于提供精神專科及社區服務診所的政府醫院。

另外,也可請家人或是朋友推薦精神科醫生(psychiatrist)、心理醫師(psychologist)或心理輔導/咨商師(counselor)預約會診時間。

▲馬來亞大學醫療中心心理醫學部門主管兼精神科專科醫生阿末哈添呼籲民眾提高憂鬱症醒覺意識,才能防患于未然或趁早治療。
▲馬來亞大學醫療中心心理醫學部門主管兼精神科專科醫生阿末哈添呼籲民眾提高憂鬱症醒覺意識,才能防患于未然或趁早治療。
▲馬來西亞精神科醫生協會主席諾朱萊達強調,人們應該摒除對憂鬱症的歧視和誤解,才能更好地防治憂鬱症。
▲馬來西亞精神科醫生協會主席諾朱萊達強調,人們應該摒除對憂鬱症的歧視和誤解,才能更好地防治憂鬱症。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78